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和教后思考(交流课)» 正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和教后思考(交流课)

[10-21 00:53: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03

概要:(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四、学法练笔1、齐读第三自然段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5、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和教后思考(交流课),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就这一课我有如下的反思:

1、激情洋溢,进入情境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发挥主动性,学会学习

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我也从中鼓励学生,如“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重点词来看出人多!”

3、联系生活,感情升华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让我们再回忆一下1839年前的6月3日,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是学生们也许是有话不知如何说,当学生说到自己的感想时,我又不善于去引导、总结,因此造成在这一环节上有些浪费时间。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和教后思考(交流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