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初读,整体感知,心灵对话。所谓心灵对话,它即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摆,有景可看。在教学中,我先播放水乡风景,让学生对水乡的景色,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配以教师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对教材有了较全面的认知,能够直接反馈出水乡的典型特征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过看和听,使学生了解了水乡秀丽的风光的同时,也使师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产生了共鸣,也产生了共识。再让学生充分的读,自己感知、体悟,相互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把相关问题归类,如字“渠”的理解,先教给方法,“海”和“洋”都指有水的地方,意思相近,可以组词“海洋”,那么“渠”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老师的示范和指点,很快就理解了“渠”是河的意思,可以组词“河渠”。通过感知、体悟、讨论、交流,使师生之间互相聆听心声,心灵的火花被点燃,再一次产生共鸣。三、精读,以画促读,学会欣赏。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品读欣赏课文
赵红丽《水乡歌》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标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初读,整体感知,心灵对话。
所谓心灵对话,它即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摆,有景可看。在教学中,我先播放水乡风景,让学生对水乡的景色,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配以教师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对教材有了较全面的认知,能够直接反馈出水乡的典型特征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过看和听,使学生了解了水乡秀丽的风光的同时,也使师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产生了共鸣,也产生了共识。再让学生充分的读,自己感知、体悟,相互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把相关问题归类,如字“渠”的理解,先教给方法,“海”和“洋”都指有水的地方,意思相近,可以组词“海洋”,那么“渠”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老师的示范和指点,很快就理解了“渠”是河的意思,可以组词“河渠”。通过感知、体悟、讨论、交流,使师生之间互相聆听心声,心灵的火花被点燃,再一次产生共鸣。
三、精读,以画促读,学会欣赏。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品读欣赏课文,旨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律美,读中想象,在读中画,在画中读,以画练读,读懂了课文才能展开想象,画好画。但这篇课文的三段在写法上有所不同,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于是,我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即能用图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指导学生绘画时,我将水乡的水、桥、船有机的结合起来,再拓展学生的思维,说说水乡还有什么。学生说:有小桥流水、白帆点点;有碧绿的稻田、勤劳的人民;有高楼大厦、穿梭的汽车;有清香的荷花和满塘的鱼虾。在此基础上,我发白纸,要求作画,几分钟之后,一幅幅简单而又活泼的水乡图跃然纸上。看着孩子们那充满童趣的画面,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信手拿起一张画,问他,画面的颜色为什么这么艳,他说:我的家住在农场,听奶奶说,以前那儿很荒凉,到处是坟堆,可现在高楼林立,万紫嫣红,所以我用艳色赞美家乡的巨大变化。我被孩子那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感染,轻轻倾听着孩子们的心语,走进了孩了们的内心世界,欣赏着孩子们的纯真。我一幅画一幅画的浏览过去,倾听着、欣赏着,于是心与心碰撞了,爱与爱交融了,情与情融会了,我们师生共品共享着合作学习的愉悦,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意识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画是本文设计的一个亮点,但同样是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得不够细致,教师的具体指导没能显示出来等等,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会上得更好!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单元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景图。诗歌赞美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全诗共三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第一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节写船多,歌颂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表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形式,,琅琅上口,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课文。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合作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有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反思体会:
一、复习导入,复习旧知识是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见过描写水乡识字的词串,对水乡有一定了解,已经形成一定见解。在教学中,学生初读之前,就要求学生读了课文后联系学过的《识字1》来说说你对江南的印象,这一步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课文配有水乡风貌的插图,在教学中我就以此突破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对于“白帆片片像云朵”的指导,我就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帮助学生进入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主动阅读课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有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差离。还有就是练习续写、仿写诗歌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到位。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要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须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说写中学会运用语言。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再给我一点时间,我会更努力上的更好!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