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能!师:你也能像刘成章那样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生:能!师:我相信大家一定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江舞》,然后请你们仿照文中的任何一种句式把我们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美展现给世人,让他们通过你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恩施,了解正在走出大山的恩施人。(学生边看课件边议论)生:薅草锣鼓愈捶愈烈!劳动和汗水,生活和希望,梦想和追求,都在这隆隆隆隆的鼓点中,汇合!融化!编织!升华!人与鼓声交织在一起,鼓声与丰收连成了一片……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能说出这么美的句子,真了不起!生:我来说摆手舞吧。每一个舞姿都是劳动的延续。每一个舞姿都让人充满希望。每一个舞姿都是汗水和希望的汇合。每一个舞姿都让人联想不断。好一个歌颂了劳动、蓬勃了想像力的摆手舞!(学生大笑,继而鼓掌) ……师:这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活泼、睿智。老师给你们一段节奏(板书:咚、锵、咚咚咚咚、锵)让我们用拍桌子表示咚、击掌表示锵的方式再次忘情、发狠、没命的敲起这生命的鼓点,同学们,敲起来吧!让安塞腰鼓的鼓声响彻在我们的上空,让这份激情永远伴随着我们。师:下课!朗读也是一种对话课堂中的对话,是师生
杨舜山《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原创),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师:你也能像刘成章那样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
生:能!
师:我相信大家一定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江舞》,然后请你们仿照文中的任何一种句式把我们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美展现给世人,让他们通过你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恩施,了解正在走出大山的恩施人。
(学生边看课件边议论)
生:薅草锣鼓愈捶愈烈!劳动和汗水,生活和希望,梦想和追求,都在这隆隆隆隆的鼓点中,汇合!融化!编织!升华!人与鼓声交织在一起,鼓声与丰收连成了一片……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能说出这么美的句子,真了不起!
生:我来说摆手舞吧。每一个舞姿都是劳动的延续。每一个舞姿都让人充满希望。每一个舞姿都是汗水和希望的汇合。每一个舞姿都让人联想不断。好一个歌颂了劳动、蓬勃了想像力的摆手舞!
(学生大笑,继而鼓掌)
……
师:这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活泼、睿智。老师给你们一段节奏(板书:咚、锵、咚咚咚咚、锵)让我们用拍桌子表示咚、击掌表示锵的方式再次忘情、发狠、没命的敲起这生命的鼓点,同学们,敲起来吧!让安塞腰鼓的鼓声响彻在我们的上空,让这份激情永远伴随着我们。
师:下课!
朗读也是一种对话
课堂中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智慧的升腾和心灵的碰撞。朗读也是一种对话,是课堂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成功朗读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的一种对话方式。朗读是口头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上,学生运用普通话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用有声的口头语言抑扬顿锉地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把视觉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就是这种艺术的再现。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对文章的一种再创造。
一、用声去读课文,用心去与生命对话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这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是一群陕北后生用雄浑激越的鼓点在黄土高原上敲出来的。文章通过对一群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在作者的笔下,一股从高原大山里喷涌出来的山洪,一支裹挟着秦汉雄风的神兵勇将,一支肩挂天鼓下凡的少年雷公,似万马奔腾,如疾雷滚过,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那一个个后生,威猛神勇,似那蛟龙翻腾,神力四射,此时此刻,伴随着震天隆隆的鼓声,他们一个个心花怒放,四肢生风,七窍咳火,五脏六腑豪情滚滚。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都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朗读课文,会增加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体验。
二、用声去读内容,用心去与语言对话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这篇散文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而且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为了衬托安塞腰鼓的雷动场面,作者先写安塞腰鼓开场前的“静”。“高粱地”是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咝溜溜的南风”是安塞腰鼓助阵的声势,“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是陕北后生成竹在胸的神气。继而写安塞腰鼓的“闹”。作者用一个独立成段的“但是”,干脆利落地把笔锋由“寂静”转到“热闹”。紧接着写安塞腰鼓的雷动场面。作者先用强有力的排比格,加之丰富的想象力表现鼓的声势,再由鼓声联想到健壮的西北汉子,接着又从西北汉子联想到养育他们的黄土高原。最后,连用两个“愈捶愈烈”,把读者的思绪又引回鼓舞的现场。并在声势上达到了高潮。最后写安塞腰鼓由热闹又复归到寂静。显示了能量释放后的真正的安详。
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在文中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文章还运用了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大量排比,增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有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许多排比对偶工整,有的排比层层递进。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正是由于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这些特点,所以最适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对生命的诗意理解。从诵读吟咏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人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到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在读课文,勿宁说是在用心去感悟语言。或者说是在用心在与语言对话。
三、用声去读作品,用心去与生活对话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这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而摆手舞则是属于武陵山区500万土家儿女的。也只有土家儿女才能在这样的土地上跳出如此气势恢弘的摆手舞。
上一篇:黄丽萍《家》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