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区研究课《姥姥的剪纸》片段教学比较» 正文

区研究课《姥姥的剪纸》片段教学比较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68521

概要:区研究课《姥姥的剪纸》片段教学比较 港口中心小学 张红 教学内容《姥姥的剪纸》是我最近刚教的一篇课文,下面的两段话摘自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是的,庄稼人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剪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教学中,我知道这两段要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是日积月累、长期实践的结果。今年是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备课时我翻出了去年的教案,发现在教学这两段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妥当,于是就做了一番修改。课上完之后我发现教法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学案例案例1师: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是怎样练成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生: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师:“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生:练的次数多了熟练了,就找到窍门了。师:姥姥平常是怎么练的?生: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师:你觉得姥姥练得怎么样?生:姥姥练得很刻苦。师:哪

区研究课《姥姥的剪纸》片段教学比较,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区研究课《姥姥的剪纸》片段教学比较

港口中心小学    张红

教学内容

《姥姥的剪纸》是我最近刚教的一篇课文,下面的两段话摘自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剪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教学中,我知道这两段要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是日积月累、长期实践的结果。今年是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备课时我翻出了去年的教案,发现在教学这两段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妥当,于是就做了一番修改。课上完之后我发现教法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

教学案例

案例1

师: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是怎样练成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生:练的次数多了熟练了,就找到窍门了。

师:姥姥平常是怎么练的?

生: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你觉得姥姥练得怎么样?

生:姥姥练得很刻苦。

师:哪些词语说明了姥姥练得很刻苦?

生:“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摸黑”这些词说明了姥姥练得很刻苦。

师:这样练的结果是什么?

生: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师:姥姥就这样反复剪,常常剪,才熟能生巧,手才有准头的。读到这里,你认为姥姥是个怎样的人?

生:姥姥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生:姥姥是一个刻苦的人。

生:姥姥是一个热爱剪纸的人。

师: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这段话读一读。

案例2

师: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是怎么练出来的?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姥姥如何练就这高超的剪纸技艺,作者只用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样一段话就给我们呈现出来了,其实透过这简单的文字,我们可以发觉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默读后交流)

生:我仿佛看到了寒冷的冬天,姥姥的手上都生了冻疮,可她还在剪。

生:我想到了炎炎夏日的夜晚,人们都在纳凉、聊天,可奶奶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剪。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看到这样生动感人的画面,想到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生:真是功到自然成啊!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生:……

师: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刻苦练习,姥姥才练就了这高超的剪纸技艺。而对于这些姥姥只说了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学生齐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

十字绣很难绣,熟能生巧,总绣,就会绣了 。

            ,熟能生巧,总  ,就       。

反思:

在案例1中,我先让学生理解“熟能生巧”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出“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摸黑”等重点词语,体会姥姥练习剪纸刻苦,最后进行朗读。这样的教学重点是抓住了,但学生的感悟是浅尝辄止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

在案例2中,我从“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入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通过默读展开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这大概就是把书读“厚”吧。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来自于刻苦勤奋练习的过程。接着,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最后自然地引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

总之一句话,案例一的教学是机械的分析,学生的理解是浅层次的;案例二的教学是感悟式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区研究课《姥姥的剪纸》片段教学比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