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记叙文阅读教学五步法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牛庄中学王世宏(048406,13834938680) 一篇记叙文应怎样去读才能化人言为己用,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这是时下初中学生比较头疼的事。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使现代公民获得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细化之,阅读应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字词句乃至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升,知识视野的开阔,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等的升华。具体到一篇文章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笔者认为可分成五步来进行:一、反复诵读,识记字词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阅读,而且要贯穿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诵读文章读准字音并识记字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当然这第一步的“读”是指浅层的读,只要求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直觉去感知文章以训练自己的语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主要内容是指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了解文章
记叙文阅读教学五步法,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记叙文阅读教学五步法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牛庄中学王世宏(048406,13834938680) 一篇记叙文应怎样去读才能化人言为己用,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这是时下初中学生比较头疼的事。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使现代公民获得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细化之,阅读应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字词句乃至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升,知识视野的开阔,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等的升华。具体到一篇文章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笔者认为可分成五步来进行: 一、反复诵读,识记字词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阅读,而且要贯穿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诵读文章读准字音并识记字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当然这第一步的“读”是指浅层的读,只要求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直觉去感知文章以训练自己的语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主要内容是指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了解文章主要是写了什么人或事)。“记”是识记字词,也就是要从个人基础出发去识记文章中对自己来说认不得的、不会写的那些字进而掌握一些成语、俗语和一些优美的词句以扩大个人的词汇积累量。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这里的知人论世是指了解作者写此文时的社会环境与作者当时的处境,这样可以在心底贴近作者。所以阅读的第二步就是了解作者写作该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遭遇和当时心际,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有时甚至能恍若走进作者为我们所构筑的情境中去,从而为深入学习课文明确主题铺平道路。如读《岳阳楼记》,我们会为迁客骚人置身两种截然不同的洞庭风景中的不同心境而感到确实如此,但了解了范仲淹和滕子京当时的被贬,想到同样是迁客身份的范仲淹应该也会以物喜、以己悲,可是他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怀无我的博大胸襟,读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深为折服,并对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而大竖拇指转而效之。 三、梳经理纬,弄清思路 所谓“弄清思路”是指找出贯穿文章的主线,明确文章各段的内在联系。尽管新课标已经摒弃了过去“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的学习环节,但这并不代表着不需要弄清文章层次,相反弄清文章层次、理顺文章思路对于从读到写整体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它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对于处理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布局与谋篇,甚至有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 记叙文的线索有好多种,常见的有:物线(《枣核》)、人线【《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情线(《荔枝蜜》)、时线(《繁星》)、地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事线(《社戏》)等。找寻的办法可采用这样的口诀:细读文章寻反复(反复出现的词语或某个事物),结合标题细推敲,首尾语句多思考,材料沟通它为桥。如读朱自清的《春》,通过分析(“春”字出现最多,标题为“春”)梳理思路可以知道作者围绕着一个“春”字,用盼春,颂春,赞春安排文章结构,使之有条不紊,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由物及人,从下到上(前五幅图)描摹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春景,让读者真切细腻地感受到春的无处不在,春的无物不美。同时,在结构上开头用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启课文,结尾用 “领着我们上前去”收束全文,一“来”一“去”使文章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这文质兼美的散文为读者作写景文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蓝本,同时读之也可以训练我们语言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四、反品复嚼,体会感情 这里谈的体会感情是要求理解作品的主题(一般记叙文又称中心思想)。如果说了解内容和思路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那么体会思想感情就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有力的佐证。每一篇文章都流露着作者的心曲,在反复吟诵文章并进行思考体会作者的感情时可以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此为鉴,进而提升自己的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分析主题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⑴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如《生命的意义》的最后一段。⑵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去分析得出。如《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再结合文中第七段关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就很容易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⑶连贯文章大意找出相同点。如魏巍《我的老师》文中罗列了与老师相处的七件小事,稍加分析即能得出中心——赞美蔡老师,怀念蔡老师。⑷从时代背景入手,如《最后一课》,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主题不言而喻。再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作者的感情。通过欣赏到桃源村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体悟到作者对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与压迫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透过其中“遂迷,不复得路”感触到作者也知道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苦涩心情。见贤思齐,读了这样的文章,让人不禁为如此美好的生存乐土而陶醉,为实现如此美好的生活环境而立志奋斗。 五、含英咀华,接纳风采 一篇好文章,主题或催人奋进,或振聋发聩,不可谓不美。但其行文中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材料的合理剪裁、语言的文采斐然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读文章的时候,琢磨作者写作技法的使用和对优美语言的驾驭,如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材料的详略剪裁、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心情等,若能融合为己用,岂不快哉!”所以读后摘抄一些精彩的语句(如:《往事依依》中的“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并背下来、仿照作品的精妙之处自己也来牛刀小试,果能如此,我们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将会逐步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之,读一篇文章应有机地“消化”,汲取其文化营养,切不可如猪八戒吃人参果,食之不知其味。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品味中华语言文字的淳美才是阅读文章提升语文素养的终南捷径。 作者EMAIL:shihong_w@163.com
上一篇:让学生在作文中飞扬“自我”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