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即景抒情,寓情于景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例如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里写夏夜: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作者写月华、流水、夜风,并融入富有诗意的想象,把故乡的夏夜写得那样宁静、美丽而又温馨,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寄托着美好的情怀,令人神往、陶醉。寓情于景的写法,关键在于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有深刻、独到的感受,情与景要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物我一体,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五)描绘特征,写意传神对人物作外貌描写,最忌千人一面。要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
作文丰富,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四)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例如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里写夏夜:
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作者写月华、流水、夜风,并融入富有诗意的想象,把故乡的夏夜写得那样宁静、美丽而又温馨,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寄托着美好的情怀,令人神往、陶醉。
寓情于景的写法,关键在于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有深刻、独到的感受,情与景要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物我一体,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五)描绘特征,写意传神
对人物作外貌描写,最忌千人一面。要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外貌,不在于全面周详,而在于抓住特点。老舍说过:“人物的职业、阶级等之外,相貌自然是要描写的,这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须精妙的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腿,……这种形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的形象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记忆中。反之,若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片,而所形容的可以应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则费力不讨好。人物的外表要描写,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这是一个老作家的经验之谈,讲出了外貌描写的精髓。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外貌,抓住特征,着墨无多,人物形象便活在了读者的心中。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黛玉;还有“豆腐西施”那瘦脚伶仃的圆规似的双腿,“孔乙己”那总舍不得脱下的长布衫,以及“三仙姑”那“驴粪蛋子上下了一层白霜”的脸……这些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总是让人历久不忘。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瞧这一家子》(原文见“拟题达标技法”部分),写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老大”长得“慈眉善目,白白胖胖”,以突出其为人圆滑的性格;写在报社工作的记者“老二”“瘦瘦高高,一副‘酒瓶底’的眼镜,小眼聚光,极为锐利”,以突出其“笔法锐利,思想深刻”的特点。这些富有特征的外貌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六)抓住特点,描述动作
描述动作是人物描写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宫”,没有“景阳冈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写,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的。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对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也可借鉴。描述动作,要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可参看“有文采”中的“词语生动”部分)。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动作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人们都不解其意,“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完,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有气。”作者描写严监生在弥留之际伸出两个指头的动作,把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七)深入内心,揭示心理
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无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写言行实际上也是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如果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描写,那就是直接描写心理,常用“他想”的形式。描述者把人物所思所想直接标出,一般要加引号。如果转化为写、说者的口吻,就不能再用引号了。通过梦境描写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不仅可以表现人物易于觉察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把他的潜意识表现出来。此外,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来进行。
例如《阿Q正传》中描写阿Q畅想革命,用的就是直接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描写,用“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引起,把阿Q对革命的理解、他的追求和愿望,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了。他想象中的革命党是“白盔白甲”,武器是古今杂陈。他的目标,第一是报仇,但又分不清敌我;第二是发财,要把东西搬到他寄居的土谷祠;第三是娶妻,但竟没有一个女人完全中意。这就是一个因被压迫被凌辱而要求“革命”但又完全不知道“革命”为何物的落后农民的内心世界。
(八)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这种写法,是不从正面去描写作者所要描写的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获得对人物描写的艺术效果。
古代有个很有名的例子,那便是《陌上桑》这首诗,它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女形象。描写少女罗敷的美丽时,是这样写的: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采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使君等见到罗敷后的行动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这段描写是极高明的,文字不多,却富有特色。
侧面描写往往和正面描写并用,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王熙凤出场,在对王熙凤作正面描写之前,作者用了烘托之法。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上一篇:“温暖”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