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作文课案例分析» 正文

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作文课案例分析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写作教学   阅读:68613

概要: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作文课案例分析张丽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真才能意切。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无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发乎情者动人心,所以文章要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就必须具备真情实感。针对学生写的说理性散文缺少情感的问题,我设计了这节课。下面是这次作文课的大致内容,我把它记录下来,请同仁指教。我在设计导语时,用了史铁生的《秋天的纪念》的一个片段,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充满爱意的温暖之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先讨论这段文字

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作文课案例分析,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

-----作文课案例分析

张丽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真才能意切。

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无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发乎情者动人心,所以文章要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就必须具备真情实感。

针对学生写的说理性散文缺少情感的问题,我设计了这节课。下面是这次作文课的大致内容,我把它记录下来,请同仁指教。

我在设计导语时,用了史铁生的《秋天的纪念》的一个片段,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充满爱意的温暖之中。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先讨论这段文字感人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细节描写写出了史铁生母亲疼爱残疾的儿子的隐忍的感情。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尤其是那几个叠音词的运用更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母亲怕触碰儿子痛处的小心翼翼的照顾儿子的形象-----她活得太累了。

在学生分析出结果之后,我就引申下去:散文可以以情动人,说理性散文同样可以寓情于理,感染读者。

有的学生显出迷惑甚至无奈的神色,有的窃窃私语认为那就抒情、大段的抒情吧。又有学生说运用有文采的语言可以使文章出彩,我说可以,但又有多少文章光靠辞藻华美而赢得赞许和欣赏。

于是我读了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让大家体会感受。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啊,梦想成功的青年,面对险象环生的生活海洋,只有带上自信,满怀希望,才能扬帆破浪。

听一听潘多的故事,或许你会增长几分自信。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和冰凌无情地打在脸上,稀薄的空气让人窒闷,脚下的岩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从那块巨石上滑了下来。就快到峰顶了,队友们都翻过了巨石,就剩潘多一个人了。作为唯一的女队员,她并不认为比别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巅。队友们也都鼓励她。她脸色发紫,气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岩石,咬紧牙关,一点一点——潘多翻过了巨石,和队友们一起登上了峰顶,立在雪中,她感到不尽的骄傲和自豪。自信给潘多以力量,给潘多以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她以巨大的毅力冲破层层险阻,翻过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点,实现了梦想,成就了历史上的那次壮举。

学生总结:用事实来说理,举例典型真实,在实例中注入了突出中心观点的描写和议论性的叙述。

这节课的重点水到渠成地就出现了:怎样在说理中注入真情实感,让人觉得是你发乎情,言于理;你就是受到事实材料中人物的感染从中体味出做人的道理或者是生活的真谛的。

在选取事实材料时,尽量避免空洞的说理;我们可以变换写作手法,把说明性的文字改成描述性的记叙,加入抒情或者议论。

于是我让学生做了个练习。用心理描写“还原”烛之武得知退秦消息见郑伯前的心理,表现他的深明大义、勇于承担的精神。要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甚至神态等细节描写,再加上必要的议论画龙点睛,使读者有一种切身感受,觉得真实,具有说服力。

学生了解了要求之后,就动笔写了一段。

当堂指名学生来读,结果有的学生写出的段落真的很好。有真实的心理描写,有环境衬托,有他人生经历的前后对比,加上适当的议论,的确做到了对烛之武精神的有力渲染,以情动人,以理晓人。

有的同学说写不好这样声情并茂的文字,于是我又用另一种方法指导:变换人称,加以想象,像自己是材料中的人物,在紧要时刻对自己发问;或是你与他对话,多用第二人称进行假设发问;或是加入我内心的感受(我想、我猜、我看见、我听见等等词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触碰,使文章颇具感染力,增强文章的个性色彩。

我举了个例子:

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被和谐)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字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躲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哑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假如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      不,不会有了。

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黑体加粗的部分是我让同学们体会的文字,学生看到之后豁然开朗,觉得这样写的确有加深印象,增强情感的作用。

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这这节课讲的方法写一篇文章,《沙与珍珠》。一定要使文章在说理中情感饱满。

下面我以一位学生的一段文字结束我的这篇小论文。

或许史铁生不知道尼克这个人,或许他会觉得最大的悲痛不是生来残疾,而是在最狂妄的年龄丧失了奔跑的资本。伴随着夕阳慢慢地坠落,我似乎看见了史铁生阴郁沮丧地沉没在地坛的斜阳里,似乎看见他渐渐地淹没在昔日的泪水里,似乎看见他准备躲藏在蚌壳无边痛苦的黑暗里……但是,当他看清死亡,看懂亲情,看淡人生,霍的,史铁生懂得了,哪怕失去光明,也要将自己磨砺成珍珠,绽放光彩!试想,如果没有这突然的瘫痪,没有尿毒症的如影随形,仅凭文字的魅力,我们是否还会再将史铁生视作生命的战士?不会的,我们爱他,不仅因为他的地坛与合欢树,更是为他将苦难化作人生的磨砺的勇气,为他笑对病痛的豁达,为他那颗强者的心。

[1] [2]  下一页


Tag:写作教学初中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
》《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作文课案例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