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鱼翔,霜天[如何感悟诗歌情感]l 意象 [意:主观情感;象:景]1. 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2.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注意景的特点。(“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5.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俯瞰”,写的是“低景”)6.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专题教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鱼翔,霜天
[如何感悟诗歌情感]l 意象 [意:主观情感;象:景]
1. 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 “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
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2.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注意景的特点。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5.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放眼望去。)是“远眺”,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收回来。)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仰视”,写的是“高景”)
“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俯瞰”,写的是“低景”)
6.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景。
7.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们设想自己看到了这一切,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嗅到了秋的气息。
8.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染、击、翔)
9.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10.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是种什么心境?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抱负。齐读上阕。
1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范读 )
我们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
“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12.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可能有人要问:下阕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13.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八)、归纳总结。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美学
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九)回忆相关写秋的诗词与课文比较阅读。
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山居秋瞑》;古人的“悲秋”情怀。在此基础上更理解毛的伟人风范。
补充毛词:《七律》,《忆秦娥·娄山关》
(十)、布置作业: 复习背诵《沁园春·长沙》,体会学习诗歌的方法。预习《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
上一篇:苏教版必修一基础知识梳理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