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 正文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

[10-21 00:23:4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一   阅读:68487

概要:生:“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生:跳跃、颤抖和注视。 师:现在我想问问你,“跳跃”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上)他写的却是什么日?(落日)这是什么意味?先想,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注视”?就是一般看么?(不是)还暗含什么样的感情?(仔细的观察)一定要仔细的观察,深情的,满含感情的。“注视”的对象是什么?(人间)想:为什么用这个动词?还有“颤抖”多数描写的是人还是物?(人)为什么要给予落日这样一个人性化极强的动词?这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想。写落日作者写到了三次跳跃,两次注视还有那两种颤抖。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写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什么样的一种美? 生:写出了一种深情的美。 师:这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生:“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生:跳跃、颤抖和注视。 

师:现在我想问问你,“跳跃”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上)他写的却是什么日?(落日)这是什么意味?先想,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注视”?就是一般看么?(不是)还暗含什么样的感情?(仔细的观察)一定要仔细的观察,深情的,满含感情的。“注视”的对象是什么?(人间)想:为什么用这个动词?还有“颤抖”多数描写的是人还是物?(人)为什么要给予落日这样一个人性化极强的动词?这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想。写落日作者写到了三次跳跃,两次注视还有那两种颤抖。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写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什么样的一种美? 

生:写出了一种深情的美。 

师:这词用得真好。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当中就这么一句话“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见略同,很有发现加判断力。你还有什么补充?看此时这轮太阳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这一段如果翻译过来,我的解读是——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那就是生命的痛苦与美的诉说。无言的落日却诉说了它对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对于生命的执着无论在这贫瘠的、旷无人烟的、最广漠的西部,生命已经成为奇迹的地方,它仍然诉说生命的美与痛苦,执着于人间的眷恋,深情的注视人间不肯离去,这轮落日难道它不动人么?它肯定是动人的!因为他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笔下才会有这样的落日。同学们可继续补充,我们把第一轮落日研读得应该是相对细致一些了。因为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落日。我们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求尽,好在我们可以用生命去体验,生命虽然短暂却仍然漫长。同学们继续谈,你喜欢哪一轮落日,包括第一轮。 

生:我喜欢第二轮落日。因为我喜欢那种不真实和梦境一般的感觉。 

师:你喜欢那种不真实的、梦幻般的感觉。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长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艰难的地方;神秘长在哪里?可能生命发生奇迹的地方。就像“楚辞”,它为什么长在南中国,成为南中国的一朵奇葩?因为在当时的楚国它就是神秘。你可接着说,你的感觉非常好! 

生:我比较喜欢第二轮落日。它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而神圣的,有一种悲壮感。 

师:你这种感觉非常好,在第二轮落日中他感觉到的是庄严和神圣,在这种庄严神圣来自于什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罗布泊”么? 

生:知道。 

师:“罗布泊”在哪个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玛干 

师;非常好!人文底蕴非常厚。它被称为“无人区”,是死亡的象征。在这里为了探险,为了在无人区中探索生命,起码我们中国有两个著名探险家的生命永远停留在罗布泊,你知道他们是谁么? 

生:不知道。 

师:有一位叫彭家木,另一位叫余纯顺,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他先描写罗布泊,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现,只是罗布泊。落日终于出现了,它的颜色却是: 

生:灰白色 

师:灰白色的落日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它比血红的落日还能打动你,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一种英雄之气。 

师:感受到了,所以使我们思索一个问题:落日它就是英雄。为了自己的目标——永远追求的人,称之为骑士的人,使我们感受悲剧,给我们带来天地的大美。悲剧带来的强烈撞击感、悲剧感还有死亡意识。 

为什么要说到死亡,同学们可以看屏幕,我引用两个人的两句话。 

屏幕:                  

荒原落日 

                           ——英雄•悲剧•死亡 

           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怜虫(贝多芬) 

           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周国平) 

第一个人是被罗曼•罗兰称之为英雄的、英雄的首席贝多芬,我们最熟悉他的《命运》,一是他用笔写成的《命运》,一是他用一生写成的《命运》。他对死亡的认识是这样的“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死亡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是可怜虫。于是中国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应该怎样去生活。 

第二句话是周国平仿写贝多芬的一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这句话我想作为第二轮落日荒原落日的一个背景。同学们还有补充继续谈。 

生:我比较喜欢第一轮落日。首先第一轮落日有一种不真实感觉,给人一种朦胧感,比较浪漫。还有第一轮落日既有喜庆的色彩,体现在红色的光芒能把高山照射得金碧辉煌,非常壮观,还有站在高山上看落日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师:挺不错的。我觉得在论述的时候,有理有据,表达流畅,思维很敏捷的。第一轮落日和第二轮落日同学们研读得比较细,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轮落日。第三轮落日当中他写到了一个民族,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匈奴 

师:写了匈奴这个民族的一个英雄,我们管他叫—— 

生:成吉思汗 

师:全班齐读这一段“那辽远的西地平线” 

生:“那辽远的西地平线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尔后进入欧洲,进入非洲。”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话刚说过,不知道死亡的人就不能够很好地生活。那我套用这句话:不知道历史就没法看透现实。在这里他写了历史那种凝重的、厚重的历史,大家知道欧洲和亚洲是两种文明,这两种文明在中国交汇,就是西疆,这是高建群走马西部得出来的结论。


上一页  [1] [2] [3] 


Tag: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