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陈庆德《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正文

陈庆德《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一   阅读:68662

概要: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第一篇文言文《劝学》已经教完,第二篇是《师说》。《师说》谈拜师对成长的重要。仍然采用第一篇的教法,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目标:1、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3、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5、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教学课时:4第一课时要点:整体理解,了解作者,朗读,完成第一段积累,并背诵。过程:一、导入1、引言:我们刚刚完成《劝学》的教学,“劝学”是教我们终生坚持学习,当然,学习过程中,

陈庆德《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

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第一篇文言文《劝学》已经教完,第二篇是《师说》。《师说》谈拜师对成长的重要。仍然采用第一篇的教法,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课时:4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理解,了解作者,朗读,完成第一段积累,并背诵。

过程:

一、导入

1、引言:我们刚刚完成《劝学》的教学,“劝学”是教我们终生坚持学习,当然,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的指点,肯定会事倍功半,接受老师的指导,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可是在唐代,拜师学习却是被人耻笑的,今天我们学习《师说》,看看唐代人是如果耻笑,再看看韩愈又是如果驳斥批判这种坏风尚的。

2、解释题目

初中,我们学习过《蛇者说》、《马说》等文言文,谁解释一下“师说”怎么理解?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说”本身就是“陈述”“解说”“论述”的意思,在这里整体解释为“论述……的道理”;“师”,本义可以是“老师”的意思,在这里要当动词用,整体解释为“从师”。

二、简介作者(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以他的谥号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来因为做过吏部侍郎的官职,所以又被称为韩吏部。

    在唐代,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古代优秀散文,所以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

    因为韩愈自己带学生,所以不少士大夫嘲笑他是“狂人”。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非常具有进步意义。

三、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

注意读音:句读(dou)  或不(否fou)焉  谀(yu) 欤(yu) 蟠(pan)

2、集体朗读

四、积累第一段文言字词

    1、和同学合作,弄清下列字词的意思:

    师7处——所以——固——庸——道6处——(6)也: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讨论交流:

师1——7 (1、老师  2、老师  3、老师  4、5意动“以……为师”  6、动词,学习,也可意动  7老师)

所以——“用他来……的”凭借

固——本来

庸——难道,岂

道1——6(1、2、3、4、6儒家之道   5、原因道理 )

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判断语气,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间舒缓语气,停顿,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3、学生问疑

五、同学合作,互相翻译,互相纠错

六、指名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七、先自己概括这段内容,再和同学交流

(论述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1)古代传统——(2)从师作用——(3)以“道”择师之标准)

八、试背诵

九、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完成第二段积累,并背诵。

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齐背诵第一段,指名翻译第一段

二、朗读第二段

三、积累第二段文言字词

1、看注解,再和同学合作,弄清语段加线字词的意思: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2、交流,指名回答

嗟乎——感叹词,“唉”

师道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不翻译。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1从师学习的道理;2从师学习的风尚)(注意后一个“也”的用法,语气词,相当于“啊”)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
》《陈庆德《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