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1,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5.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 的意境。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 化静为动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 以动衬静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 动静结合、
(4).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7).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8).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5.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6.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8.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9.作业: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一茎孤引绿,双引共分红。色奇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灼灼荷花端,婷婷出水中。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戏改:一茎亭亭孤引绿, 灼灼双靥共分红。风送暗香波乱影,相思况复两心同。
第三课时
目标: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1.检查作业:出示写荷的诗句和幻灯片。
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识简介
江泽民的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3.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
(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5.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6..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