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正文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980

概要: “后人之鉴”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后人之鉴”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三、文言知识积累 

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 

1. 非兵不利                                               兵:兵器 

2. 战不善                                                   善:恰当 

3. 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 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 或曰                                                      或:有人 

6.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 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8. 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 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0. 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11. 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12. 理固宜然                                             固:本来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