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深入理解,正确赏析学生思考讨论:(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讨论,再在班级交流)1、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标题原来的典故和意思,在本文有作者什么用意)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书期间怎么样?受伤迷糊中有哪些思想认识碎片?由此,他是属于哪一类人物的典型?3、人物有怎样的悲惨遭遇?悲剧的根源在哪里?第1题答案:小说标题的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故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小说的标题用了省略号,省略号有省略“至死忠于我们元首的命令”意味。这就把充当炮灰和为正义献身混淆在一起,一嘲讽法西斯的愚民教育,二嘲讽人民的受害愚昧之深。第2题答案:“我”是一个受法西斯愚民教育毒害很深的德国青年。“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较准确的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①从对炮声的感觉:不是憎恶战争,而是欣赏战争,在为战争唱赞歌,说明“我”中毒太深;②希望自己刻上校史:分不清善恶,省略号说明根本不知为
陈庆德《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四、深入理解,正确赏析
学生思考讨论:(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讨论,再在班级交流)
1、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标题原来的典故和意思,在本文有作者什么用意)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书期间怎么样?受伤迷糊中有哪些思想认识碎片?由此,他是属于哪一类人物的典型?
3、人物有怎样的悲惨遭遇?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第1题答案:小说标题的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故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小说的标题用了省略号,省略号有省略“至死忠于我们元首的命令”意味。这就把充当炮灰和为正义献身混淆在一起,一嘲讽法西斯的愚民教育,二嘲讽人民的受害愚昧之深。
第2题答案:“我”是一个受法西斯愚民教育毒害很深的德国青年。“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较准确的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①从对炮声的感觉:不是憎恶战争,而是欣赏战争,在为战争唱赞歌,说明“我”中毒太深;
②希望自己刻上校史:分不清善恶,省略号说明根本不知为什么上战场,麻木,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③在校吸烟,百无聊赖的度时光,没有一次能把花瓶画得象样,能把字描好: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生活;
④多次因疼痛而叫喊,并未引起对战争的思索和悔悟;最后发现自己的伤势并念叨“牛奶”,似乎有一点对和平生活的眷恋。试想如果他没有受伤,在战场上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定是一个冷血的法西斯杀人机器。
第3题答案:当然战争也给了狂热的“我”以毁灭性的打击:本该学习的年龄,却去充当炮灰;学美术的,却失去了双臂和一腿。根源是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德国人民的麻木崇拜。
(希特勒歪曲尼采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实行独裁统治和武装侵略,真正的灾难是思想统治,引导思想崇拜的人,等同恶魔,一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因为崇拜而迷失方向,必将引发难以预见的持久的灾难,希特勒和法西斯就是这样的恶魔。 文中的“我”很年轻,社会阅历不足,本该认真学习,却糊里糊涂的去打仗,受了那么重的伤,却依然是糊里糊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人物,在我们感叹他个人悲剧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种更大的悲剧呢?想想一个希特勒,几撮纳粹,能成什么气候,但问题是人民为什么参加纳粹,为什么为纳粹卖命,这是社会悲剧。)
五、欣赏艺术手法
讨论回答:(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讨论,再在班级交流)
1、本文运用了嘲讽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几处来说明。
2、说说你对本文“心理独白”这种描写手法有什么认识。
第1题答案:标题含义的嘲讽,欣赏炮声的嘲讽,学美术断双臂和一腿的嘲讽,廉价容易得到的纪念牌的嘲讽,香蕉上写字的嘲讽等。
第2题答案:按照潜在的意识写,跳跃的画面穿插,可以表现意识的模糊,人物的不清醒状态。
六、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第1题答案:《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第2题答案: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第3题答案: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七、师生小结
八、作业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学案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