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正文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309

概要:五、品味语言 著名作家柯灵曾评价《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投影) 那么,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究竟有那些特点呢?有那些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揣摩、品味呢?通过朗读、涵泳、点评,明确: (一)句式长短变化多端 这篇散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句式长短相间,错综灵活短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犹如阵雨的前奏,滴答、滴答,简练、清脆,几乎一字一蹦长句如“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种长句明显带有英语句式的影子,也吸收了蒙太奇的手法,推出的“空镜头”显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令人似乎喘不过气来这种骈散结合错综变化的笔法,突破了长句的呆板、枯燥,又避免了短句的细碎、零散,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 (二)大量使用叠音词 本文对叠音词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的地步比如,在写雨季来临时,描述它的情状为“料料峭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五、品味语言

著名作家柯灵曾评价《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投影)

那么,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究竟有那些特点呢?有那些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揣摩、品味呢?通过朗读、涵泳、点评,明确:

(一)句式长短变化多端

这篇散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句式长短相间,错综灵活短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犹如阵雨的前奏,滴答、滴答,简练、清脆,几乎一字一蹦长句如“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种长句明显带有英语句式的影子,也吸收了蒙太奇的手法,推出的“空镜头”显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令人似乎喘不过气来这种骈散结合错综变化的笔法,突破了长句的呆板、枯燥,又避免了短句的细碎、零散,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

(二)大量使用叠音词

本文对叠音词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的地步比如,在写雨季来临时,描述它的情状为“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在写到汉字“雨”时,想象它的字形字意是“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在写到雨打屋顶时,描写它的声音乃“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忐忐忑忑忐忑忑”大量叠词的运用仰承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前人笔法,但又将它推到了极致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但使文章凭添了独特的文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可诵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加强朗诵指导,在反复诵读、涵泳中体会语言的美感和作者的情思

(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式,语言富赡,精警动人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里短短的一两句话,就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三种修辞方式,使得语言生动、别致,有弹性,有想象的空间此外,如江南的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中的“肥”字“湿”字都是炼字的极好例子

通过指导和加强诵读体会作品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真挚的情感

六、结课

由于散文创作所取得的斐然成就,余光中荣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在结课之际引用其中的颁奖词,既可以高度概括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和语言风格,也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作者更多的散文作品

(投影作者的形象及以下文字)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教学反思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听听那冷雨》就是一处绝佳的“风景”,一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宫殿”,值得我们“走个来回”,甚至走几个来回这篇教学简案的亮点也许就是从语言入手,梳理行文脉络,品味包含在“冷雨”意象中作者独特的情思,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作品语言的弹性、质感,作品语言那丰富的表现力从语言“入”,从语言“出”,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文学欣赏能力,最大程度上防止语文课中“语文味”的流失

然而由于作者经历的独特和学养的深厚,再加上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余光中的散文语言显得汪洋恣肆,“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苏轼语),因此,任何理性的条分缕析都可能对语言美质构成破坏这是令人遗憾而又深感无奈的事情,有待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精心评点、潜心品味来加以弥补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