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 正文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   阅读:68500

概要:3.文章结构、内容、主题第一部分总写游历三峡时的内心感受,“雄伟而瑰丽”是对三峡景色的总的概括,可以看成是散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激越瑰丽的感情基调。第二部分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地依次写了三峡的壮美景色。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间:日出前——日出后(8点20,8点50,10点)——上午(10点半,11点15分)——中午。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象交响曲,可概括为: 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文章结构、内容、主题  

第一部分总写游历三峡时的内心感受,“雄伟而瑰丽”是对三峡景色的总的概括,可以看成是散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激越瑰丽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地依次写了三峡的壮美景色。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间:日出前——日出后(8点20,8点50,10点)——上午(10点半,11点15分)——中午。  

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象交响曲,可概括为: 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4.游记散文的写法  

①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②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③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④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⑤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5.课文中引用的诗文的讲解与背诵积累。  

6.课后阅读:余秋雨《三峡》。  

《肖邦故园》  

1.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对贵族庄园的描写,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故园四季景色的特点:“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理解肖邦故园的四季优美景色与肖邦的音乐的密切联系。  

2.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故园对肖邦的意义:艺术家与其出身环境的关系。  

肖邦对故园的情感: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在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肖邦的影响:花丛中的大炮(对敌人)  同肖邦促膝谈心(对同胞)  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对民族)  

3.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文章20—27小节,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故园景物和音乐艺术的融合,展现出这样一个主题,故园即肖邦,肖邦即故园,而这个故园,在肖邦的爱国热情面前,意义又决不仅在于此,而是已经上升到祖国这一层面了。二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4.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现,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本文教学时可以把文学鉴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忆菊》《发现》(比较阅读)

1.知人论世,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创作《忆菊》和《发现》的不同的背景:《忆菊》是闻一多留学美国时的诗作,在美国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发现》是闻一多回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当他带着满腔激情回到祖国时,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的美好祖国,而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3.《忆菊》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与赞美,借“菊”的形象寄托对祖国文化的赞颂。《发现》既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心,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两首诗虽然情感上反差很大,但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4.课后阅读:闻一多《死水》  

《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的叠加”)  

1.写作背景  

艾青的《北方》写在1938年的流徙途中所看到的那个荒凉贫瘠的“北方”,但是诗人在这当中仍然看到了民族的精神。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由于十年动乱,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没有从困境中完全复苏,诗人联想到祖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充满了忧患,但动乱毕竟结束,现代化脚步已迈开,所以,诗人同时也充满了热切的希望与深情的祝愿。  

2.“意象的叠加”  

    诗歌在抒情时所选择的形象要与所抒发的情感相配合,相对应:《北方》的形象对应着诗人对北方的印象,具有北方的地域特点,表达了作者低沉、悲悯的情感,如“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枯死的树木”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由于要浓缩祖国灾难深重的历史,讴歌充满希望的今天,所以选择形象大都具有象征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纤绳”、“飞天”、“胚芽”、“起跑线”等。  

3.课后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祖国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