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另外子产的疏导政策,也有利于不断降低百姓负面情感的水位,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他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我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说明了封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既然拼命封堵只能导致百姓不满乃至愤怒的情感水位不断上涨,最终导致堤毁人亡,那倒不如先打开一个缺口,让百姓心中不满情绪及时得到宣泄,从而使百姓的情感水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民怨沸腾局面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子产此举无疑是明智的。 综观历史,手中有权就作威作福,防民之口的人如过江之鲫,但象子产那样懂得疏导民怨,借鉴民意,从谏如流的人又有几个呢!这更足见子产的英明。 二、反面衬托,艺术效果显著 文章对子产这一形象的刻画,除了正面刻画之外,又有侧面烘托。这烘托就是拿然明与子产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子产的远见卓识。文章开头,然明说:“毁乡校, 何如?” 这句话表明然明对百姓的言论很不以为然,甚至想取缔乡校,堵住人们的嘴。和子产相比,然明可以说是鼠目寸光、见识浅陋。如果子产真听了他的话,那么最终肯定是民怨沸腾,百姓也肯定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搅得郑国鸡犬不宁。文章结尾然明又说:“蔑也
《郑子产相国》教案2(苏教版必修三),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另外子产的疏导政策,也有利于不断降低百姓负面情感的水位,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他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我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说明了封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既然拼命封堵只能导致百姓不满乃至愤怒的情感水位不断上涨,最终导致堤毁人亡,那倒不如先打开一个缺口,让百姓心中不满情绪及时得到宣泄,从而使百姓的情感水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民怨沸腾局面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子产此举无疑是明智的。
综观历史,手中有权就作威作福,防民之口的人如过江之鲫,但象子产那样懂得疏导民怨,借鉴民意,从谏如流的人又有几个呢!这更足见子产的英明。
二、反面衬托,艺术效果显著
文章对子产这一形象的刻画,除了正面刻画之外,又有侧面烘托。这烘托就是拿然明与子产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子产的远见卓识。文章开头,然明说:“毁乡校, 何如?” 这句话表明然明对百姓的言论很不以为然,甚至想取缔乡校,堵住人们的嘴。和子产相比,然明可以说是鼠目寸光、见识浅陋。如果子产真听了他的话,那么最终肯定是民怨沸腾,百姓也肯定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搅得郑国鸡犬不宁。文章结尾然明又说:“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然明对子产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又从侧面烘托了子产的卓越不凡。同时,他还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了百姓言论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应当说,通过对比,文章更加突出地彰显子产过人的才智与不凡的见识。
郑子产的外交辞令有两大特点,一是婉转有理;二是引古为证。婉转有理,就是“辞顺”,就是顺理成章;引古为证,就是“文”,就是言之有文。《左传》中载录了不少郑子产的辞令,现仅举《郑子产献捷于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例略作说明之:
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杀之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乱,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冯陵我敝邑,不可亿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我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兢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
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希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以辅王,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
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文中三问三答,婉转有理,是谓“辞顺”;引古为证,是谓有“文”。此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之“文”,足言者,引古为证也。从上面的引例中,是可以体察到这两个特点的。而这两个特点,都是构成公文生动性,尤其是外交文书生动性的要素。
郑子产的辞令风格,对以后的辞令有很大影响,汉朝的皇帝多善辞令,文帝《与赵佗书》的写作风格就属于这种类型,既有理又有文,既坚持原则,又婉转陈辞,藏锋不露。可借鉴之处良多矣。
送薛存义序
一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目前高中国文各家版本所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颇多,综计有二十七篇,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细心赏读。以下即分别择要说明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并一一举例,以略明其梗概。
一、韩愈
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拒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散文。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鍊,笔力遒劲,条理明畅。如为了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而作的〈师说〉,文中反覆议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独特的见解,其结构谨严、脉络通贯,句型骈散兼用,笔法亦错综而变化多端,是论说文中的典范。另〈原毁〉也是韩愈极有名的论说体散文,旨在探究毁谤恶习的根源。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养作对比,从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实为「毁」的根源。全篇逐层阐析,说理透彻,富於逻辑,遣词用字虽平浅,却颇有古劲之风。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为朋友送行而写的「赠序」,但韩愈意在言外,旨在劝阻朋友远行,因不便直说,故含蓄委婉地於文章中旁敲侧击,或以「古」「今」对比,或从「有合」之意转折至「不合」。文虽不长,却富於情理,极尽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见得韩愈高奇的文才及风格。
〈张中丞传后叙〉则是为了阐发和补充李翰所作的《张巡传》而写的史传文章。韩愈以侧面方式描写,透过遗闻轶事,表达出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的爱国形象与坚强性格。全篇於叙中带议,议论处理直气壮,记叙处生动逼真,充分掌握了人物的精神,使原本琐碎的材料能杂而不乱,读来也能一气呵成,是韩愈传记文的力作。
韩愈除了擅长於立意说理的议论文之外,写起感怀悼亡的抒情文章,也同样哀恻动人。如〈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了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韩老成遽逝而写的悼亡之作。文中写幼时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离多的感慨、生死无常的哀痛,皆属真情至性之语,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全篇造语恳挚,不假雕饰而有无限凄怆的情韵。又如〈柳子厚墓志铭〉则是为好友柳宗元所写的墓志铭。文章从柳宗元一生遭遇、为人、文章成就和两人间的深厚感情著笔,对於柳宗元的坎坷命运寄予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当时的世态人情,也流露出激情的感慨。全篇立意深切,情挚语真,文笔简鍊,其中亦可见韩愈为文犀利奔放的风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指南录后序》知识点归纳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