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3» 正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3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四   阅读:68813

概要: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与武昌之役并寿 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 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1、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的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用一个长句,从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屡次起义失败写起,就把黄花冈之役放在整个革命背景下,使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更为突出。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首先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盛赞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极写这次起义在全国人们心中震动之在。接着指明这次战役的政治影响,把此役与武昌起义联系起来,充分估价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作者在这里倾注了高度的赞颂之情。 六、写作特点 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3,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与武昌之役并寿 
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 
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1、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的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用一个长句,从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屡次起义失败写起,就把黄花冈之役放在整个革命背景下,使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更为突出。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首先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盛赞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极写这次起义在全国人们心中震动之在。接着指明这次战役的政治影响,把此役与武昌起义联系起来,充分估价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作者在这里倾注了高度的赞颂之情。 
六、写作特点 
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此为一“痛”,痛悼也。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土“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为二“痛”,痛惜也。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此为三“痛”,沉痛也。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间(讨论“思考和练习一”)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 
§1、抒情为主(记叙、议论) 
§2、记叙为主(议论、抒情) 
§3、议论为主(抒情、记叙)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间,确实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冈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存不朽的。“斯役之价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对比论证:如,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先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接着从反面论述:“否则不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4、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1)用词富有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充分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之意;“菁华”、“碧血”、“浩气”,强烈表达了对烈士赞颂之情。 
(2)用词确切、精炼、形象。如用“最”、“大”、“付之一炬”等词语,描述黄花冈之役的惨得损失,表达确切,语言精炼、形象。 
(3)善用比喻。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用“怒涛排壑”比喻群众积怨之深大,愤愤而出。 
(4)长短句夹使,对偶句叠用,使文章散整错落,气势悲壮。文中短句常用“四字句”,长句有十五、十七,乃至十九字之多,读起来缓急相济,琅琅上口。如第1段叠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充分地赞颂了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读起来声调协调,节奏鲜明。 
5、内容连贯,结构严谨 
开头赞颂烈士的气概和黄花冈之役的巨大价值,接着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烈士的无限哀痛之情。这种哀痛之情与第1段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显得十分连贯。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这三段,都与《事略》有紧密联系。这样安排,既自然又合乎逻辑。 
6、比拟手法 
《序》文用了好几种修辞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比拟”。所谓比拟,即把人拟做物,或把物拟做人,以达到修辞目的。《序》文把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比拟为动物冬眠不食不动——全国久蛰之人心;写烈士们的鲜血横飞、浩气四塞时,不直写在群众中的影响,而说“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间接说明影响之大,之深、之远;把群众所积怨愤愤出,喻为“如怒涛排壑”;论“斯役之价值”,以武昌起义衬托,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泣鬼神”,连“天地”也惊叹,“鬼神”也落泪,足见先烈精神之感人。比喻、比拟、对偶,种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直接写,间接写,正面写,侧面写,不拘一格,收到了一般《序》文不能收到的艺术效果。


上一页  [1] [2] 


Tag: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四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