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兰亭集序》教案17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430

概要: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

《兰亭集序》教案17,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 [2]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兰亭集序》教案1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