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6.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解说] 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4.用
《兰亭集序》教案15,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6.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解说]
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4.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层意:
第一层引用孔子的话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____________;
第三层写后人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下文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提示:
1.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4.生死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 5.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
6.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上一页 [1] [2]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