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社戏鲁迅 盼看社戏社 优待 钓虾 去看社戏 乐土 放牛 铺垫免念 看社戏戏 怀念社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性格,了解详略得当手法的运用2.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感悟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词2.总结上一课时内容: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学习了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师生共同讨论、回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部分二、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5—9节):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节):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节):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节):
《社戏》创新教案教学设计16,标签: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鲁迅
盼看社戏
社
优待 钓虾
去看社戏
乐土 放牛 铺垫
免念 看社戏
戏
怀念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性格,了解详略得当手法的运用
2.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感悟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总结上一课时内容: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学习了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师生共同讨论、回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部分
二、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5—9节):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节):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节):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节):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请学生浏览课文5—9节,思考: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
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2.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动词进行详细地描写,以突出小伙伴去看戏时的心情的?(从文中划出)
明确: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3.齐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11—13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学生自由复述)思考: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触觉:(扑面的吹来)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像:(……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B.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4.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原因是: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5.既然戏不好看,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
明确:偷罗汉豆
6.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优秀品格
7.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讨论,老师从旁指点)
(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8.偷吃罗汉豆,刻画了哪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明确:桂生:机灵勤快(例:托桂生买豆浆,去了一刻没买到,他立即想到再去舀水给“我”解渴)
双喜:聪明、机灵、能干,是孩子王(例:第一个提到乘航船的是双喜;“双喜可看出‘底细’来了”,打包票的是他;双喜提议不看戏了,“还是走的好罢”,“大家立刻赞成”;双喜提出“先偷哪一边的”,考虑周到;自如应对六一公公等)
阿发:纯朴、无私、憨厚(例:阿发先说“且慢”,观察过后,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足见其细心、无私、纯朴、憨厚可爱)
9.总结:这一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在赵庄看戏,看戏后月夜归航,偷豆四个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朋友天真活泼,机灵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可爱性格其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春》创新教学设计13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