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孤雁》表格式导学案2(苏教版七年级下教案)» 正文

《孤雁》表格式导学案2(苏教版七年级下教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25

概要:执笔人 审核人 2010年 5 月 日课题古诗三首·孤雁课型讲读课课时1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知识构建1.识记作家作品;2.理解诗句的含义;3.了解孤雁的形象;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托物抒怀的写作手法。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走向衰落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景象,历来被称为“诗史”。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

《孤雁》表格式导学案2(苏教版七年级下教案),标签: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执笔人      审核人                               2010年  5     

课题

古诗三首·孤雁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孤雁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托物抒怀的写作手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走向衰落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景象,历来被称为“诗史”。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赏析】

   杜甫《孤雁》一诗以雁自况,托物抒怀。“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点题,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

    颔联巧用对比,“一片影”写孤雁的渺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谁怜”设问,渲泄滚滚诗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份离乱伤怀不正如孤雁的哀哀长鸣吗?

   颈联描写幻觉,刻画心理。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一刻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涯,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晃动;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鸣响。这两句血泪文字以虚写实,亦幻亦真,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尾联以“野鸦”来陪衬孤雁,感情浓烈,爱憎分明。孤雁是思群念友,悲鸣不已,痛苦劳累,迫切焦急;野鸦则鸣噪纷纷,了无意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两相比照,更见得孤雁的孤单可怜,处境险恶,也可看出野鸦的鄙卑无聊,冷漠刻薄。

   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1.解释下列字词。

(1)孤雁:失群的大雁。

(2)意绪:心绪、念头。

2.填空。

(1)《孤雁》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被后世誉为        ,诗称为    该诗选自《           》。

(2)《孤雁》的颈联是                                   
(杜甫   诗圣   诗史   《杜诗详注》)

3.查找资料,说说“大雁”意象的文化内涵。

大雁是秋天的鸟,往往借雁象征故乡或亲人的消息,表达思乡之情或借雁叫来表现秋天的凄凉孤寂之情。

(1)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3)唐·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5)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4.说出诗的大意: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孤雁》表格式导学案2(苏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