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评点:在大地上寻找花朵——评蔡朝阳《放蜂人》郭初阳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微观世界,若要详尽考察,最好是用透镜放大了来看;按照录像,一字不差(甚至包括精确分秒)的课堂实录,是评论一节课的前提这个实录,是上课当晚,教师凭着印象的追记,殊为不易的四千多字,然骨骼精髓,都在其中,观其大略,自然没问题评论一节课,必须把它置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坐标系中,此坐标系的三维分别是:文本理解,课堂设计,课堂成果前二者关乎教师的眼光与技能,后者则是学生的呼应、激发与回响先来看此课的文本苇岸《放蜂人》凡九节,每节大意,罗列如下:①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②放蜂人在春天,按路线起程③放蜂人一天的情景④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⑤放蜂人熟悉自然⑥“蜜蜂能改变人性”⑦工蜂的一生⑧蜜蜂——普通劳动者⑨放蜂人的幸福、孤单、警示除去开头对放蜂人的定义与结尾的赞美与警示,主体内容大致分三块:放蜂人的行程与时间(劳作特点),放蜂人与自然(友善关系),蜜蜂尤其工蜂(勤劳忘我)无论是蜜蜂还是花朵,都是属于自然的瑰美的精华,简而言之,本文是以“放蜂”这一劳动,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作者看来,人与自然之间,
《放蜂人》课堂实录,标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评点:
在大地上寻找花朵——评蔡朝阳《放蜂人》
郭初阳
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微观世界,若要详尽考察,最好是用透镜放大了来看;按照录像,一字不差(甚至包括精确分秒)的课堂实录,是评论一节课的前提这个实录,是上课当晚,教师凭着印象的追记,殊为不易的四千多字,然骨骼精髓,都在其中,观其大略,自然没问题
评论一节课,必须把它置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坐标系中,此坐标系的三维分别是:文本理解,课堂设计,课堂成果前二者关乎教师的眼光与技能,后者则是学生的呼应、激发与回响
先来看此课的文本苇岸《放蜂人》凡九节,每节大意,罗列如下:
①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②放蜂人在春天,按路线起程
③放蜂人一天的情景
④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
⑤放蜂人熟悉自然
⑥“蜜蜂能改变人性”
⑦工蜂的一生
⑧蜜蜂——普通劳动者
⑨放蜂人的幸福、孤单、警示
除去开头对放蜂人的定义与结尾的赞美与警示,主体内容大致分三块:放蜂人的行程与时间(劳作特点),放蜂人与自然(友善关系),蜜蜂尤其工蜂(勤劳忘我)
无论是蜜蜂还是花朵,都是属于自然的瑰美的精华,简而言之,本文是以“放蜂”这一劳动,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作者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他的观点隐隐埋藏于第三、第四、第五节中,每一节中一个关键词,细加锻炼,不难淬取:
虔诚,友善,熟悉
“虔诚”意味着对自然有敬有畏,“友善”意味着对自然谦卑的爱,“熟悉”意味着对自然充分了解;放蜂人本身就与自然(大地)一体,又以最美好的事物与自然联系得更紧密:花与蜜所以作者写道:“放蜂人是世界上幸福的人”
对于急功近利的工业化的时代,苇岸的作品,是最好的解毒剂中学教材因钦定而千篇一律,教师也往往无暇将新鲜的,带着自己体温的文章来共欣赏;在这个意义上,蔡朝阳老师恰似一位放蜂人,博览审阅四方,在大地上寻找花朵,然后满怀欣喜地带给孩子们,真的是分享!这珍贵的礼物,是值得孩子们欢欣领受的一句话,提供这样的文本,这节课无论怎么上(即使只是把讲义印出来发下去,教师一言不发),都已经成功了,因为重要的是“上什么”,而不是“怎么上”这节课先以文本胜
蔡朝阳当然不会止步于此,有更高的信望在——文本价值之外,还有观念价值——在第七张幻灯中,引录了李奥帕德《沙郡年记》的一段话:
“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很多时候,学生需要提携;那么,教师的识见,便是唯一的力源《放蜂人》的靶心是“土地道德”,课堂前面三十分钟的文本梳理,一如缓缓的牵引积蓄,至此张弓一放,直中标靶
有人质疑:这课堂有平等的对话吗?有对话后的生成吗?我想反问:若是你学艺,希望逢着谦和近人但武艺平庸的江南七怪,还是桀骜冷峻但功力深厚的黄药师?要三流的对话,还是一流的灌输?毫不犹豫,我选择后者在充斥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诸腔调的当今语文课堂,这节课纯以观念胜
文本与观念之后,才轮到谈技巧这节课的操作环节与问题设计,大致如下:
一、关于苇岸和他的书
二、放蜂人的形象
提问:寻找苇岸对放蜂人描写,来描述一下苇岸笔下的放蜂人的形象
三、放蜂这个职业 (15min.)
提问一:看了苇岸对放蜂人的描述,你对放蜂这个职业有什么感觉?
提问二:对放蜂人生活的描述,你最喜欢哪一句
四、农业文明与土地道德(10min.)
提问一:找出文中微言大义的句子,并说说包含了什么道理
提问二:苇岸追怀的农业文明,跟李奥帕德的“土地道德”,在哪里是相通的?
五、对蜜蜂的态度 (10min.)
提问一:请找出苇岸对蜜蜂赞誉的句子
提问二:苇岸描写蜜蜂,与别的作家有什么不同?
七次提问,次次要求进入文本,但每一次的角度不同,同一篇文章作多次读之,深耕细耘,正是苏轼读书所用的“八面受敌法”
不过,课堂布局若更求精炼,不妨把第五部分移到最前,作为导入,以“土地道德”收尾,轻重似乎更合理些为了效率最大化,也可以反例施于强刺激,盐入油锅,噼啪乱炸,有不少教学材料可供选择:
对自然的不同理解(顾城)
自然并不美好,自然中间有老鼠、跳蚤,并不是我们度假时候所看到的自然在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现代文明的情况下,你必须一天到晚和自然做斗争自然是一些吃来吃去的嘴巴……有的时候我就像发疯一样在这个岛上快走,我停不下来,也不想吃饭,精神大得不得了最后没有办法,我找了块大石头抱在怀里,才能慢下来走回家那真是个绝望的时候,因为我把最后的幻想放在这上面,而这上面什么也没有(《顾城文选·卷一》P10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对文明的不同理解(艾伦·麦克法兰)
你是一个“个人”……二百年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容许你做一个如此行状的个人那么,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权力定位……得从宗教自由、政治民主、现代工业结构之兴起等问题说起(《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P236,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一个危险是,随着时光流逝和人口增加,农民的地位逐渐恶化……走农民道路的另一个后果,是减弱了其他可行道路的吸引力,发展手工艺和贸易也罢,建设城市也罢,人们都漠然处之……到头来成了一个无可逃脱的死胡同,摩肩接踵的农民队伍再也找不出一条脱离乡村苦海的出路(同上书,P239-P240)
对养蜂的不同理解(生物老师的观点):
“养殖的蜜蜂寿命很短,每天都累死很多;有野生蜜蜂,如不人工控制,箱中蜜蜂密而自然分蜂,即新蜂王带部分而分居蜜和花粉即蜜蜂之食也,人类是卑鄙掠夺,养蜂人故意把蜜取走,这样蜜蜂就要不停地去采,又累又饿……”
“养蜂极为辛苦,吾辈不能及养蜂人随蜜源而迁徙,只因各地有各花,各花之花期各异,因之与蜂共舞,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江湖,一年四季风餐露宿,为生活啊!”
也许还可以继续问:
文中的放蜂人真的有形象吗?为何连最简要的外貌描写都没有?为何他没有姓名?放蜂人的幸福,是他本人的体验,还是作者的妄加?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