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导学案12» 正文

《最后一课》导学案12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87

概要:第一课时 一、 导语 1、一堂课能彻底改变一个小孩的学习态度,一堂课甚至能改变这个小孩一生的命运。你相信吗?不信,就看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2、分析标题 看了题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一节什么课?谁上的?听课的是谁?为什么是最后一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2、回答问题。 (1)一节什么课:其实是半天的课,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初级班的拼音。总的来说,就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2)谁上的:韩麦尔先生 (3)听课的是谁:有小弗朗士、他的同学、镇上的人。 (4)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法国最终战败,与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这两块土地被普鲁士接手后为了表明所属权,只允许教德语。本文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3、补充作者及写作背景 “梅塘之夜”:一八七九年,以左拉为首的这六位作家,他们在梅塘别墅的一次聚会时,左拉提议各人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这六人中,都德写了《最后一课》,莫泊

《最后一课》导学案12,标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1、一堂课能彻底改变一个小孩的学习态度,一堂课甚至能改变这个小孩一生的命运。你相信吗?不信,就看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2、分析标题

 看了题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一节什么课?谁上的?听课的是谁?为什么是最后一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2、回答问题。

(1)一节什么课:其实是半天的课,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初级班的拼音。总的来说,就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2)谁上的:韩麦尔先生   (3)听课的是谁:有小弗朗士、他的同学、镇上的人。

(4)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法国最终战败,与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这两块土地被普鲁士接手后为了表明所属权,只允许教德语。本文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3、补充作者及写作背景

   “梅塘之夜”:一八七九年,以左拉为首的这六位作家,他们在梅塘别墅的一次聚会时,左拉提议各人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这六人中,都德写了《最后一课》,莫泊桑写了《羊脂球》,其他人也各写了一篇,合集成为《梅塘之夜》。此时,莫泊桑其实还是一位无名小辈,但是凭借《羊脂球》,立刻声名大作。

三、 初识小弗朗士

1、请大家读第1至6节,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结合语句来回答。

   贪玩、不爱学习、不谙世事、天真幼稚,但也有一定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2、“我”的名字叫小弗朗士。

3、采用第一人称的作用:便于展开心理描写,并用这样的一个小孩去展现最后一课的情景,更真实生动,也更具震撼力。

4、全文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谙世事、天真幼稚的孩子在最后一堂课上会如何表现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第7至16节(“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他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这样的心理。

1、心慌——教室里静悄悄

   原以为会很喧闹,当着大家的面进教室,感到难为情而心慌。

   但是他还没有意识到到底为什么这么反常,甚至粗心到没有意识到老师态度的反常:很温和,一点也没有训斥他。

2、平静、吃惊——老师穿戴很正式隆重;教室里有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3、最吃惊、诧异——课堂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郝叟,细节描写。

    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气氛、同学、老师及镇上人的观察及心理,我们也仿佛感受到了“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

2、 万分难过、懊悔——经过韩麦尔先生的介绍,(“柔和”包含了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无限深情;“严肃”中包含了对亡国的深沉的悲痛。)才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称呼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兵、坏家伙。对侵占自己国土敌人的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

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强烈共鸣和反响。

  还有很多感叹号:对失去学习机会的痛苦、对以前没有好好学习的懊悔,对韩麦尔先生的尊敬同情。

5、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幼稚的孩子懂得了对侵占国土敌人的恨:读相关的语句。

一个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孩子懊悔以前荒废的光阴:读相关的语句。

一个看到课本头就疼的孩子居然把课本当作舍不得分手的老朋友:读相关的语句

一个经常被老师惩罚经常挨打的学生居然为再也看不到他而痛苦:读相关的语句

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逐渐觉醒逐渐懂事。

三、韩麦尔先生

1、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失去故土的残酷现实;同学们的表现;镇上人的表现;韩麦尔先生。

 其中谁对他的影响最大?韩麦尔先生

2、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全部感情体现在四个字一个称呼上“可怜的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看课文哪几处提到到了,小弗朗士为什么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1)“可怜的人”(联系上下文,尤其是下文)

  单独成段。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却不得不被敌人逼着离开,他该有多痛苦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2)“可怜的人”

  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老师的这种心理因为上文讲过的话而更显得急切无奈。上文讲了什么话呢?找出韩麦尔先生的话语。

读出韩麦尔先生的责备:学生,学习偷懒拖拉;家长,不重视学习;老师,教学偷懒。小弗朗士可怜在年龄还很小,还没有学好祖国语言,就要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而去学习敌人的语言,还遭到敌人的嘲笑。

读出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找出有关语句:几个“最”,最美,最明白,最精确。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比喻句:监狱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作斗争,求得自由和解放。

读出对沦陷区人的担忧:身为法国人,却要被强制丢弃自己祖国的语言,而去学敌人的语言。这不能不说是沦陷区人们的悲哀和痛苦。更让一些有识之士担忧的是,如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1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