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三课时(7-4-34)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检查复习巩固情况(探究练习2-4题)(1)“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随文练习4)唐人尚未盛为之(做)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又为活板(发明)每字为一印(刻)满铁范为一板(成为)未为简易(算是)则极为神速(算是)每韵为一帖(做)不以木为之者(刻制,制作)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为官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刻,刻制)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为字共三十有四(刻)(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同“版”,用雕版。盛:大规模地。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终了,完毕。火:用火烧。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以:用,拿。范:框子。 旋刻之 旋:随即,立刻。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没有不,都。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 其两膝相比者 比
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标签: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三课时(7-4-34)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检查复习巩固情况(探究练习2-4题)
(1)“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随文练习4)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刻)
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未为简易(算是)
则极为神速(算是)
每韵为一帖(做)
不以木为之者(刻制,制作)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
为官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刻,刻制)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为字共三十有四(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同“版”,用雕版。盛:大规模地。
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终了,完毕。火:用火烧。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以:用,拿。范:框子。
旋刻之 旋:随即,立刻。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没有不,都。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3)下面人句话中加点的词有四组同义词,指出哪几句中加点的词是同义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薄如钱唇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 则宇平如砥 搞篷覆之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船背稍夷 细若蚊足
1中的“如”和8中的“若”是同义词,意思是“像,如同”。 2中的“冒”和5中的“覆”是同义词,意思是“盖”。 3中的“持”和6中的“执”是同义词,意思是“拿,握”。 4中的“平”和7中的“夷”是同义词,意思是“平坦,无凹凸”。
2、阅读《活板》,思考问题
(1)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第一段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第二段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第三段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雕版印刷死而不灵活,这样通过比较更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
(4)试分析课文第二段的层次。
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第二层: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第三层: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第四层: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5)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举例子、列数字: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3、阅读《核舟记》,思考问题
(1)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第二部分(2-5)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三部分(6)总说,总结全文,统计核舟的内容,并以“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if !vml]--><!--[endif]-->(2)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如右图:
(3)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游览是水上“泛舟”呢?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4、朗读《短文两篇》
布置作业
探究·练习三、四题
第四课时(7-5-35)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试背诵《短文两篇》
2、解读补充习题——随文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炀(yáng) 砥(dǐ) 贮(zhù) 燔(fán)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箬(ruò)
膝(xī) 篆(zhuàn) 篛(ruò) 黍(shǔ) 虞(yú) 椎髻(chuí jì) 壬戌(rén 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的字都是多音字,写出它们在句子中的读音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huò) 更互用之(gēng)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éng)
为宫室、器皿、人物(weí) 珠可历历数也(shǔ)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