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诗人谈诗》导学案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93

概要: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的山峦的巨大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对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7、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从门槛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诗人谈诗》导学案,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的山峦的巨大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对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

7、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从门槛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

(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8、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

                                                                                  

                                                                           

十五、《诗人谈诗》参考答案:

1、略。  2、曾卓   鲁藜    一个深夜的记忆

3、(1)略。(2)略。

(3)深夜:既指自然界的深夜,却又颇含深意,指的是当时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黎明:指的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4)①“流”字以动写静,表现了月光的柔美。②“流”就是“划”的意思,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③ “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4、这首诗是告诫人们要甘于做普普通通的人,做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孤芳自赏,不要自视太高。 

5、D 

6、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7、(1)略。  (2)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8、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可能是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二是可能包含了这首好诗,却被人忽略的意味,三是曾卓特别喜欢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上一页  [1] [2] [3]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诗人谈诗》导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