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
《律诗二首》(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课堂教学实录,标签: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的留恋。先表达心愿,写作客原因,再写所见所闻,然后就相邀。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甲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 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这山村的景色太美了,欢迎你下次再来饮酒赏菊花。
师:老师再来接着说说尾联吧。 ——诗人哪,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师:课外作业:说读《游山西村》,对诗人说话。
评论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上一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创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