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3(获2017山东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3(获2017山东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06

概要: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3(获2017山东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标签: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8226;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8226;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六、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东坡志林》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上一页  [1] [2] 


Tag: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3(获2017山东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