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教案15» 正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15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17

概要: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

《云南的歌会》教案15,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三、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继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1] [2]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1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