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 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衬托“我”的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2、 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
《故乡》导学案7(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1、 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衬托“我”的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2、 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
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
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
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
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
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
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枣“本
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5、精彩句子赏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
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
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探究质疑—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1、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
对比的写法。
2、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动作
语态
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性格
特点
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3、文中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态时,先后用了多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迅哥儿”改称“老爷”-----吃惊、失望的心情;“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借喻)。说明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5、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根本原因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