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课题:隆中对第 23 课 第 1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编写时间:2010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0年 月 日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批注:重点难点: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教学方法: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
《隆中对》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9,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课题:隆中对
第 23 课 第 1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0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批注: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2、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
1、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
2、 问什么?为什么问?
3、 是谁在答?
4、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
5、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6、 回答的依据是什么?
7、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8、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准备下节课回答。
教学后记: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学 科 课 时 教 案
课题:隆中对
第 23课 第 2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0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批注: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上一篇:《出师表》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1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