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看到大家的赏析差不多了,我想应该把这篇文章的讨论再进一步引向深入,于是我说:“张继落榜这件事,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人进一步考证,张继的老家在河南洛阳,他从长安回到老家,不会走水路经过苏州的。张晓风写的这篇文章很明显是一个杜撰,是想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描写他的心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张晓风在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哪一个自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 不少学生叫了出来:最后一段。“那好,我们再来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起来说一说。” 生读完后,有几个举手,我叫了一个,“我觉得他是在说一个人,一时的得意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真正留下的才是永恒的。”另外一个起来说:“我觉得这跟塞翁失马的故事有点类似,你在这个方面失去了,说不定在其他方面就有收获。”我赞同道:是啊,张继是落榜了,但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刚才那个同学说得好,作者杜撰这个故事是想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附着在个体生命上的功名荣华,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过眼云烟,而唯有杰出的精神创造才是永恒的。我觉得这才是这篇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当然
《不朽的失眠》课堂实录,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看到大家的赏析差不多了,我想应该把这篇文章的讨论再进一步引向深入,于是我说:“张继落榜这件事,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人进一步考证,张继的老家在河南洛阳,他从长安回到老家,不会走水路经过苏州的。张晓风写的这篇文章很明显是一个杜撰,是想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描写他的心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张晓风在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哪一个自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
不少学生叫了出来:最后一段。“那好,我们再来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起来说一说。”
生读完后,有几个举手,我叫了一个,“我觉得他是在说一个人,一时的得意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真正留下的才是永恒的。”另外一个起来说:“我觉得这跟塞翁失马的故事有点类似,你在这个方面失去了,说不定在其他方面就有收获。”我赞同道:是啊,张继是落榜了,但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刚才那个同学说得好,作者杜撰这个故事是想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附着在个体生命上的功名荣华,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过眼云烟,而唯有杰出的精神创造才是永恒的。我觉得这才是这篇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当然,其中也含有祸福相依,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
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成绩不好,没有关系,我会留下永恒的东西的。”我有些意外,但还是反问道:“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消极,可以守株待兔呢?”就有同学站起来说:“不是的,张继也是有信仰追求的,他也没有自暴自弃,毕竟他还渴求辛苦的工作,渴望生命的灿烂华美。”我赞叹道:“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张晓风这篇小说本来还有个副标题的,叫――给没有考好的考生,这次半期考试我们有些同学就考得并不好,那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对自己有没有启发?”
有学生说:“一切失败都没有什么,只要你努力。那只是一次测验,不代表永远。”
有学生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说:“对啊,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李白不是说过么,长风破浪会有时―――”
学生一齐高声接道:“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铃声响,下课。
实录点评:
1. 开课伊始,从失眠说起,看似漫不经心,却营造了轻松友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进入课堂学习。同时因为生活体验与文本的截然不同,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
2. 《枫桥夜泊》的运用并不见新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会用到,但是有交流对话的“失眠”进入诗歌的回顾,显然更加自然、也更贴近文本。而诗意的解读中,把失眠的主人公自然引进,更使诗歌和文章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就避免了一般为导入而导入的窠臼。诗情与文意的紧密配合,还在课堂上营造出了浓浓诗意,为学生进入情境、深入研读文本作了必要的准备。
3. 师生的合作朗读,搭建了共同学习的平台,而老师的朗诵安排在朗诵最后,既对学生前面的朗读作了必要的修正,又尽可能多的减少了老师朗诵对学生“素读”文本的干扰,显示了对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尊重。
4. 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老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凸现了老师在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有些老师误以为课堂上不可以讲解是不对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传授式教学。现在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传授式”和“自主合作探究”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未知领域的学习中,老师的传授可以说应该是一种效率最高、学生受益范围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这话也可以说是,课堂上还是需要老师适当的“灌”一“灌”的,关键是看老师是否能够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时机。比如,张晓风的语言很别致,有意识的追求语言的陌生化的特点;移情的手法入物等就是学生所不能概括的,这时老师的点拨对学生的认识无疑起到了提升作用。
5.研读最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感受,可以说不但做到了教书,更注意到了育人。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学生精神打底的,让学生随时注意吸取一切精神的养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幸福的人生。
6.本文的语言精美、意境深邃,我们在这节课上也不无遗憾的看到,文本的研读依旧是不够的,很多赏析没有很到位。比如对“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的赏析,学生说这句让他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惋惜,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光其光” “自冷其冷”中的“自”字,会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张继的孤独失意。
7.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似乎还是不够的,情感交流不是很充分。
上一篇:《不朽的失眠》课堂教学实录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