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百度百科】文章标题的作用有哪些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5270474.html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
《孤独之旅》教案15,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百度百科】文章标题的作用有哪些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5270474.html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百度文库】文章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F.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G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六、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我在“学.探.议.练”总体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班实际情况设计并实验的一课。这节课比我想象中上得更愉悦。上完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也在此将我的感悟和收获一吐为快。
第一,要切实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师眼中太简单,不值一提,但学生确实就有不理解的,如果没有给他们问的机会,也许有的学生始终弄不明白。这样一问,有的学生帮助解答,会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越探越明。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性高,竞争意识浓,创新思维强,学习效果佳。
第二,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认读和深挖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现预定目标。这节课同学们的思维似乎比平时更活跃些。以往老师很多时候觉得什么都简单,不用费心费神地弄清“细枝末节”,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学生能满怀信心地举手的并不多,而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认真读课文,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去理解“茫然、恐惧......”,学生一一攻破,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情高涨,是越议越觉得趣味无穷啊!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课堂的动态资源。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我放弃了,结果学生在评价杜小康时,提到了他的“活泼”,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但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让同学们共同探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提到了课文末尾的语言描写,真是一箭双雕,既在研讨中得出了杜小康是“活泼”的这一新鲜结论,又让同学们品尝了语言,还兴奋着杜小康的兴奋!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空间,他们就会碰出五彩斑斓的火花!
这节课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师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学生在“谈体验”时,许多学生满怀激情却苦于没有机会表达。再就是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课堂教学改革于我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会在漫漫长路中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