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实录» 正文

《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实录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39

概要:3.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在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其他同学来帮助他解决;或是将自己学习中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4.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方法。 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之后,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让学生理解课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同时,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前后在人物对话中揭示的取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5.学习课文结构安排,了解战争内涵。 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学生可以轻松发现,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6.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外作业是让学生收集与之

《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实录,标签: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在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其他同学来帮助他解决;或是将自己学习中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4.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方法。

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之后,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让学生理解课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同时,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前后在人物对话中揭示的取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5.学习课文结构安排,了解战争内涵。

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学生可以轻松发现,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6.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外作业是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再进行一定的交流。毕竟,历史战争类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名言都有掌握的必要。

课堂实录

回顾历史知识,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

生1:抗日战争。

师:不错,一场我们不该忘记的战争。

生2:鸦片战争。

师:哦,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战争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如数家珍。□专家点评

生3:赤壁之战。

师:好,这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大家历史上学习的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三场?

生4:好像有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还有……

生5:还有长勺之战。

将错就错,借机导入。 □专家点评

师:不是长勺之战,是昆阳之战。不过这位同学很机灵,他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是长勺之战,而长勺之战也确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师:我们先看看注释①,看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介绍。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师: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将课文朗读一遍。

(生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生1:“十年春……”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2:“又何间焉”的“间”他读成了第一声。

师:对,这个多音字要注意。

三次朗读,初步熟悉课文。□专家点评

生3:“下视其辙”的“辙”也读错了。

生4:还有,“吾视其辙乱”的节奏应该是“吾/视其辙乱”。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下面就请全班同学将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师:大家已经初步读熟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大家现在的水平,应该可以大致上看懂它。那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向其他同学问难。

学生质疑不多,说明课文容易理解。□专家点评

生1:我有一句话不是太懂。“齐人三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学习的“三”有作“三”讲的,有作“多次”讲的,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呢?

生2:我认为是三次。这从第三段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可以看出来的。

生3:“必以信”这句话我总是翻不通顺。

生4:这句话应该仿照注释3来翻,可以翻成“一定上报实情”。

师:这种翻译的方法不错,其他同学应该向她学习。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都是有疑而问。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看来这篇课文确实不难理解。那有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来考验一下其他同学呢?

生5:我觉得有个词很重要,“牺牲玉帛”的“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请其他同学再找几个这样的词。

生6:这很简单。“小大之狱”的“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

生7:还有“弗敢加也”的“加”,它的意思是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生8:我有一个问题:“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

生9:这有注释啊。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啊。

巧妙地提问,才能难住同学。□专家点评

生8:这我也知道,可是谁知道这句话里的道理和哪句诗一样?

生:……

师9: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生8: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非常丰富。所提的问题也很有创造性。

看来大家对课文意思的理解确实比较透彻了。好,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

师: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初步的印象,很容易把握。□专家点评

生1:是的,我对曹刿的印象很深。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

生2:我还觉得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

生3:我觉得鲁左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生4:不过,鲁左公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好好断案,这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他还比较得民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