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5» 正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5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51

概要:18 《孟子》两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5,标签: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围。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④ 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13)[国]国防。        (14)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1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下同。

(1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17)[至]极点。      (18)[畔]通“叛”,背叛。 

 (19)[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 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③ 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