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22» 正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22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32

概要:5.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二)一词多义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在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三)词类活用1.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22,标签: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5.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在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三)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山而居                  名词用为状语,面向着   

4.聚室而谋                  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2.宾语前置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状语后置  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

4.被动句       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5.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存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明确】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其次是愚公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明确】

(1)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共5人)

(2)首先,“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其次,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明确】

(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是讥笑,特别是一个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2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