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剃光头发微》教案6» 正文

《剃光头发微》教案6

[02-26 22:56:4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77

概要: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所体现的杂文的一般特点: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二、了解本文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的特点。二、学习本文本文讽刺、幽默的语言。教学建议一、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杂文。通过本文,引导学生了解杂文的一些特点: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这些特点是一般议论文所不具备的,或者不完全具备的。二、本文讽刺、幽默的语言,也值得学习。三、本文引用了一些典故,夹杂着一些文言,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检工具书解决;如有困难再由教师帮助解决。四、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阅读本文以后的心得。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杂文在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便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和学习这种写作特点。二、作者简介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

《剃光头发微》教案6,标签: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所体现的杂文的一般特点: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二、了解本文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本文讽刺、幽默的语言。

教学建议

一、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杂文。通过本文,引导学生了解杂文的一些特点: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这些特点是一般议论文所不具备的,或者不完全具备的。

二、本文讽刺、幽默的语言,也值得学习。

三、本文引用了一些典故,夹杂着一些文言,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检工具书解决;如有困难再由教师帮助解决。

四、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阅读本文以后的心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杂文在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便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和学习这种写作特点。

二、作者简介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文学呈臆编》《汲古说林》《文学对话》《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中国爱情小说与两性关系》等。在学术论著之外,何满子也创作了不少杂文作品,出版有杂文集《画虎十年》(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五杂侃》(成都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绿色呐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虫草文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何满子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人间风习碎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l版)。

三、研习课文

(一)明确鉴赏要点

1.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因小见大

杂文一般是千字文,因此要求内容特别集中、精粹。这就决定了杂文选材要大中取小。所谓大中取小,不是把大问题压缩成小问题,而是要求作者高屋建瓴,从重大社会问题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同时,杂文的立意要因小见大。这就是要求作者从平凡小事着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透过一点,上升到一定的本质高度,收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本文选材,就做到了大中取小。本文实际上讲的是掌权者应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权的大问题,但作者重点谈的却是剃头者如何用好剃头刀的问题。这是大中取小。试想,如果正面铺开论述如何用权的问题,写几十万宇也不一定够,一篇杂文如何容纳得下?本文立意,又做到小中见大。谈剃光头问题,不是就事论事,最后水到渠成地说到掌权问题。试想,如果局限于剃光头问题,说一千道一万,至多也只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与掌权问题相比就小得多了。

2.道古论今,纵横联系

杂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杂”,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发挥丰富的联想,从剃光头联想到古今中外,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请看,作者从剃光头联想到清代“留发不留头”,清末留学生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联想到鲁迅的《头发的故事》,联想到旧社会理发工人被开除宗籍,联想到石达卉关于理发师的对联;进而又联想到古代一种刑法叫“髡”,联想到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等等。这些联想文字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看似闲笔,实质上是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从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有了古今中外这些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种种关于剃头的材料,再由剃光头说到掌权,就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了。如果没有这些材料,从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

3.精巧的构思

课文用绝大部分篇幅,铺陈古今中外关于理发的种种掌故,似乎真要做一篇《剃光头发微》了。文章到最后,才点明主题是嘲讽那些滥用职权者,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本文构思十分精巧。

(二)探疑求解

1.说说本文从剃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

明确:

本文行文脉络: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

2.如果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明确:

如果只保留读者来信和掌权两段文字,其他全部删去,文章的主旨也可以表达出来,但作品的内容就单薄多了,读者的印象也不会深刻。从文章的结构说,如果删去除读者来信和掌权以外的内容,从读者来信到掌权的联想就缺少铺垫,显得突兀、生硬,作品的结构也就没有回廊曲道,只剩下干巴巴的一条筋。

3.杂文是用文字描绘的漫画,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试体会下面句子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足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明确:“深奥”是反语。作者故意这样说,表示对不让“乡下佬”剃平头的不满。

(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明确:这里是捎带一笔,对胡适博士考据方法的微讽。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明确:“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幽默,形象地表达了对这种滥用职权的丑恶现象的不满。

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有关这篇课文的赏析文章。

●参考资料

一、关于作者及其杂文(姚春树)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文学呈臆编》《汲古说林》《文学对话》《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中国爱情小说与两性关系》等。在学术论著之外,何满子也创作了不少杂文作品,出版有杂文集《画虎十年》(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五杂侃》(成都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绿色呐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虫草文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何满子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人间风习碎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 [2]  下一页


Tag:高二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二册语文教案
》《《剃光头发微》教案6》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