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氓》课堂实录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41

概要: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生12:明白了,依依不舍。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生13: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生14: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生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生6: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

《氓》课堂实录,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12: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13: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14: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6: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14: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14: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14: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14:(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15:“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16: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16: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生: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17: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

生17: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18: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生18: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起来你动脑子了。我也不怎么明白。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举个例子: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想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19: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生9: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20: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20: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师:谁来?(无人应,指生20)你说说。

生20:“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2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9:我记得你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22: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的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就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9: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氓》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