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2» 正文

《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2

[02-26 23:12: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06

概要:《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广西蒙山中学 黄华盛 一、把握作家作品。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誉。巴尔扎克注重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灵魂。《人间喜剧》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一个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说中出现。《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最杰出的一部。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827年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猛烈抨击古典主义,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1830年上演的剧本《欧拉尼》一反古典戏剧的戒律,打破悲、喜剧的界限,采用大量奇情剧手法,被称为划时代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等。 }二、了解背景: 1850年8月17日,巴尔扎克逝世了,只有51岁。他的死,

《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2,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

广西蒙山中学  黄华盛

 一、把握作家作品。
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誉。巴尔扎克注重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灵魂。《人间喜剧》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一个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说中出现。《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最杰出的一部。
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827年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猛烈抨击古典主义,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1830年上演的剧本《欧拉尼》一反古典戏剧的戒律,打破悲、喜剧的界限,采用大量奇情剧手法,被称为划时代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等。 }
二、了解背景:
   1850年8月17日,巴尔扎克逝世了,只有51岁。他的死,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是个极富浪漫气质,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睿智的人。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他的对人类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伪无不被激活,使他产生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大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力而骄傲,由此,他也思考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等。8月20日,据说是个天气阴晦,细雨霏霏的下午,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三、整体把握。
(一)这篇悼词以感情为线索。请用3个词来概括感情的变化:   

(二)请概括文章主题内容。

四、细读课文。
  全文分3个部分。
1、第一部分(1—2段):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这里的“虚构”主要指什么?
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2、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
(1)课文第3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的?请用3句话概括。

(2)“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什么?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作答。

(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作品比岁月还多”一句的表层含义是,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但其中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请分析。


3、 第三部分(10段到最后),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1)“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
(2)“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
(3)“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
五、比较阅读: 阅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做题。


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
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寒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1] [2]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