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们今天要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大家手上已经有了印发下列的课文材料,可是,非常可惜,内容还不齐全。我在这里补充两点:第一,病梅馆记所在的单元中它是一篇自读课文;第二,病梅馆记所在单元的提示告诉我们说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他所寄托的政治理想。所以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听说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想出个小问题来考考大家:是个文字游戏之类的,猜个谜语,有一首古曲叫《梅花三弄》,大家听说过吧,那我们就把“梅花三弄”作为谜面,来猜一猜病梅馆记中的句子?看谁先找到。生回答:斫直,删密,锄正(正确)-虽然它和梅花三弄曲名的“弄”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把“弄”解释成几个动作“斫”“删”“锄”,看来大家这个通过自己的预习,对课文确实是有初步的印象了。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说,初读有印象,那再读呢就无障碍。一个有印象,一个无障碍,当然这个主要是指字词上的无障碍了。我想我们同学通过集体朗读来自己审视一下,看看我在字词上还存在不存在障碍,是不是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像读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呢。我发一个口令,大家来一起高声朗读
《病梅馆记》课堂教学实录2,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我们今天要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大家手上已经有了印发下列的课文材料,可是,非常可惜,内容还不齐全。我在这里补充两点:第一,病梅馆记所在的单元中它是一篇自读课文;第二,病梅馆记所在单元的提示告诉我们说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他所寄托的政治理想。所以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听说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想出个小问题来考考大家:是个文字游戏之类的,猜个谜语,有一首古曲叫《梅花三弄》,大家听说过吧,那我们就把“梅花三弄”作为谜面,来猜一猜病梅馆记中的句子?看谁先找到。
生回答:斫直,删密,锄正(正确)---------------------
虽然它和梅花三弄曲名的“弄”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把“弄”解释成几个动作“斫”“删”“锄”,看来大家这个通过自己的预习,对课文确实是有初步的印象了。
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说,初读有印象,那再读呢就无障碍。一个有印象,一个无障碍,当然这个主要是指字词上的无障碍了。我想我们同学通过集体朗读来自己审视一下,看看我在字词上还存在不存在障碍,是不是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像读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呢。我发一个口令,大家来一起高声朗读,我们刚才一个问题出师很顺利,我想大家应该底气很足,声音很亮,当然了,齐读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齐读课文----------------
有一个字的读音错了,在第一小节的倒数第三行孤癖(pǐ),癖好,对事物的特殊爱好。虽然只是一个音调问题,还是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下。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读了一遍或者原来就有字词上的问题准备着的,或者在读的时候啊发现了字词上的障碍冒出来了,我们来提提看。
1、 辟: 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读自读,并不是自己孤立的,封闭的去读,当然我们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开辟,开创”
事实上,我们文言文很多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可以用组词法,选一个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看看最接近他这个语境的一项。
2、删密:
没有问题了,看来大家还是预习的挺充分的,你没问题没障碍了,那我要来设障碍了,我要设3个障碍,看看大家是不是能连续跨栏。
1、“以曲为美。。。。。。”欹怎么解释?大家都说是“倾斜”,书上注释里也有。我说,如果没有“欹”的书下注解的话,你能得出“倾斜”的结论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句子有2个分号,带了三个分句,他们的句式都是对等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个都出现了一组相对的词语曲——直,疏——密,欹——正,“欹”和正相对,就是不正,就是歪就是斜。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解决,所以文言文,我们理解的时候实际上只要与实词的把握,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我们自读的时候适当的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语境,当然更应该结合自己的积累来做出一些正确的判断。好,这是第一个障碍,我们轻松跨过。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既然题目就已经是“病梅馆记”,那这里的“病梅”为什么还要注啊?要注为什么不注在题目上啊,这两个“病梅”一样吗?
“夭”“病”都是使动用法。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当然文言文不能只把握实词了,还有虚词。我们看一下这句话当中出现了两个相同的虚词,一个词出现了两次。这个当然还是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的了。这两个“以”,我们是做怎样的把握呢?第一个是“凭,靠”,第二个是表目的的连词,可以翻译成“来”,这个是我们经常碰到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同样,这句当中“之”出现了两次,这两个“之”用法是不是相同呢?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篇文章本身很短,我做了一个傻工作,我为什么会提这两个问题呢,因为“之”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23次,“以”出现了14次,所以啊我想请我们同学课后做一个工作:把“以”和“之”的句子的一些意义和用法把他整理一下。
请学生朗读课文。有没有毛遂自荐的。其他同学认真的听读,准备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写的什么。这篇文章写社么,你读了应该明白,应该能够告诉别人。
生朗读
我们来看看刚才布置的任务,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几个同学虽然概括得不完全一样,但是都说到了梅的特点。那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吗?我们英雄所见都这样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吗?有,我。我的意见和大家不同,难道龚自珍写这篇病梅馆记仅仅是为了要疗梅吗?当然《病梅馆记》还有一个题目叫《疗梅说》。难道龚自珍仅仅为了表达一片爱梅之心吗?
上一篇:《漫话清高》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