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呐喊〉自序》教学实录» 正文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四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06

概要:教师:这些思想变化使作者产生了第一个梦,也就是……我们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齐读: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教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第一个梦想…… 学生:学医救国梦(板书) 教师:于是鲁迅离开了南京,来到日本的仙台进了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医。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什么事情刺激了他? 学生:看时事画片。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且神情麻木。 学生齐读画片内容: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教师:如果是你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的心情会如何呢? 学生:愤怒、悲哀 教师: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特别是其中的看客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这样的场景便时时出现在鲁迅的小说里,像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中的茶客,面对孔乙己的不幸,他们是…… 学生:嘲笑、冷笑 教师: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是怎样的悲哀呀!为此作者悟出了什么? 学生:凡是愚弱的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教师:这些思想变化使作者产生了第一个梦,也就是……我们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齐读: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教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第一个梦想……

学生:学医救国梦(板书)

教师:于是鲁迅离开了南京,来到日本的仙台进了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医。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什么事情刺激了他?

学生:看时事画片。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且神情麻木。

学生齐读画片内容: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教师:如果是你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的心情会如何呢?

学生:愤怒、悲哀

教师: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特别是其中的看客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这样的场景便时时出现在鲁迅的小说里,像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中的茶客,面对孔乙己的不幸,他们是……

学生:嘲笑、冷笑

教师: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是怎样的悲哀呀!为此作者悟出了什么?

学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教师:也就是他悟到改变国民的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

(投影,记录作者思想变化历程)

教师:于是他产生了他的第二梦想,也就是……

学生:文艺救国梦 (板书)

教师:他来到东京,进行了最初的文学活动。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

学生:没有出版

教师:也就是流产了。《新生》的失败,标志着作者文艺救国梦的破灭,这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那么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7到第10段,并找出表示他当时心情的词语。

学生齐读。

学生1:寂寞

学生2:无聊 悲哀

学生3:痛苦

教师:主要是寂寞。(板书)那么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呢?

学生:国民的麻木

教师:除此还有其他原因吗?失败后,作者是怎样反省的?

学生: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教师:我们总结一下,也就是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投影,加强学生印象)

作者的这种寂寞,让我们想起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寂寞: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真是空有报国志,无处可施展!(板书)

教师: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

学生: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教师:那么这种麻醉法奏效了吗?

学生:没有。似乎又有。(学生思考。)

学生:似乎奏效了,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了。

教师:那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望吗?

学生:不是,是在思索、探寻。

教师:结合他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

学生: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教师:这种沉默终会爆发,只需要一个契机。那么这个契机有没有到来?

学生:来了,那就是金心异的来访。

教师:我们再来看他们两人的对话,同学们归纳一下在对话中两人所持的不同观点。

学生: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

教师:你们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学生:“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教师:所以鲁迅的观点就是: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如此的深刻,他把斗争的矛头直指造成病态国民的这个病态社会,要拯救国家,首先要革新这个异常顽固的社会。但要作到这一点是非常苦难的。而金心异的观点呢?

学生: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

教师:所以金心异的来访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学生: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师: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好,现在作者要开始振笔呐喊了,那么作者呐喊的对象是谁呢?

学生:麻木的国民

教师:仅仅是麻木的国民吗?呐喊的本义是什么?

学生:大声叫喊助威。

教师:那么他要为谁助威呢?学生齐读第22段。

学生: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教师:猛士指哪些人?

学生:有识之士

教师:也就是革命的先驱者。为什么要为他们助威呢?

学生:因为作者年轻时候曾经历过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这种寂寞再传染给这些做着好梦的青年。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板书)

教师:好,文章学到这里也差不多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创作《呐喊》的缘由。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上一页  [1] [2] 


Tag:高四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