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爱莲说》课堂实录,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