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 正文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91

概要:比较·探究 诗两首 游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媒体运用]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诗两首》一、导入新课: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一)投影:李白画像。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背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比较·探究  诗两首  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诗两首》

一、导入新课: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

(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

(一)投影:李白画像。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二)投影:孟浩然画像。简介孟浩然生平与写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时代背景。

关于诗人: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有《孟浩然集》。他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关于诗歌:前面我们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到洞庭湖时,就提到过孟浩然的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二、学习课文。

(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老师注意正音。

正音:刬(chǎn)  楫(jí)

2.学生集体朗读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深入理解第一首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诗人“刬却君山”的目的和动机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该如何理解?

提示:

表面上铲平君山是为了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但实际上他是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啊。

整句:如果能把君山“刬却”那有多好啊。

(2)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样一个词?

提示:

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

    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诗中表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境,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

(3)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此诗所写的内容。

提示:

(如果)没有了君山的阻碍,湘水可以尽情地横流,(那么)巴陵(也就是岳阳)的洞庭湖水,就全部是酒了,这样的话,洞庭的秋色就全都要醉死(人)了。

3.教师分析古诗: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

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

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在这种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秋为酒醉杀,是实写;人为秋色醉杀,是虚写。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项链》教案9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