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正文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35

概要:4.写作实践。以《友情》《成长》《观棋(球、影视)》为话题,写一篇“曲折”之文。要求:(1)能把事情或心情写得一波三折。(2)不少于800字。(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件播放有关例文。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曲折与变化”技巧的。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1.相关理论关于“一波三折”(曲折与变化)显示情节的起伏和节奏。中国的短篇小说,向来就是很重视情节的“波澜起伏”的。起伏协调,产生了节奏旋律,就能增强表达效果。在小说中,这种起伏变化,往往是通过情节发展的张弛、快慢、人物心理的错综变化或场景,气氛的转换等形成的。例如:(1)通过加强情节起伏的幅度前面谈到生活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变化的,在写小说时应该对它们进行概括提炼,使它们更为集中、突出,从而使情节发展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可是组织情节结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方法。如果能再用上其他艺术手段,如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与情节的曲折发展结合起来描写,往往能增加起伏的幅度而使读者更为心神震动。(2)通过情节发展的张弛交错古人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4.写作实践。

以《友情》《成长》《观棋(球、影视)》为话题,写一篇“曲折”之文。

要求:(1)能把事情或心情写得一波三折。(2)不少于800字。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件播放有关例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曲折与变化”技巧的。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

1.相关理论

关于“一波三折”(曲折与变化)

显示情节的起伏和节奏。

中国的短篇小说,向来就是很重视情节的“波澜起伏”的。起伏协调,产生了节奏旋律,就能增强表达效果。在小说中,这种起伏变化,往往是通过情节发展的张弛、快慢、人物心理的错综变化或场景,气氛的转换等形成的。例如:

(1)通过加强情节起伏的幅度

前面谈到生活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变化的,在写小说时应该对它们进行概括提炼,使它们更为集中、突出,从而使情节发展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可是组织情节结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方法。如果能再用上其他艺术手段,如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与情节的曲折发展结合起来描写,往往能增加起伏的幅度而使读者更为心神震动。

(2)通过情节发展的张弛交错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和弛的对立统一,既是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作品形成鲜明节奏的有效办法。情节发展的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就自然地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作品也就增强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3)通过情绪、气氛的动静变化

动与静是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短篇小说中,作者也常常利用人物情绪和场面气氛的动静变化,造成一定的节奏效果。

注意结构的变化和多样

要冲破情节结构的刻板化、程式化,必须采用有效的艺术手段使章法富有变化。这样既有利于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的画面,也有利于从各种不同角度描绘人物形象。从读者的欣赏心理来说,也要求有变化;巧妙的变化能加深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或在阅读时产生某种艺术快感。变化的手法当然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关于穿插的运用

穿插,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有描述,插进某些有关材料。它可以是情节因素,也可以是非情节因素。如可以是有关情节的插叙,可以是事情的起因或背景的交代,可以是环境气氛的描绘,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和想象,可以是作者的抒情和议论,等等。恰当地运用穿插,可以使短篇小说的情节增添变化,跌宕多姿。

运用穿插,一定要使穿插进去的材料和原有的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外加的赘疣;否则就会使情节支离破碎,破坏结构的和谐统一。因此,除了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还得注意过渡、衔接等技巧。

关于悬念的设置

所谓悬念,就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中有心设置的疑端,目的在于由此而引起读者对于作品中人物命运或矛盾冲突发展前景的关注,产生一种急欲知道后事如何的心情,从而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关于“重复”的处理

古人写文有“犯中见避”的说法。所谓“犯”,指的是小说中的情节重复;所谓“避”,则是同中见异。简言之,就是重复中不重复,重复中见变化。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这样论述道:“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譬犹树同是树,枝同是枝,叶同是叶,花同是花,而其植根安蒂,吐芳结子,五色纷披,各呈异彩,读者于此可悟文章有避之一法,又有犯之一法也。”毛宗岗:《读法》。善避善犯,使短篇小说可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犯中见避也是常见的,典型的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尽管事件相同,一次次都是擒孟获,但作者善于在相同事件中,巧妙安排,写出变化来,所以依然是那样引人入胜。 参见翁世荣等主编:《文学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135页。


上一页  [1] [2]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