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请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说说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史记》选读],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3.请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说说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4.《高祖本纪》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①吴见思《史记论文》中说:“《项羽纪》每事为一段,插入合来,犹好下手;《高纪》则将诸事纷纷抖碎,组织而成,整中见乱,乱中见整,绝无痕迹,更为难事。”这种既有本纪的纲领性,又有列传的生动细致性;既千头万绪,又有异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高祖本纪》所独有的。 ②日人有井范平在《史记评林》中说:“《项羽纪》既极其详,此纪乃简,而意亦备焉。”《高祖本纪》叙事多而不烦,用字简括而明晰。③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对表现刘邦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四、课外阅读:
1.《史记》其他篇章中描写的刘邦,并与《高祖本纪》参照阅读。
2.元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广的才能、品质与不幸的遭遇,概括李广性格。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细节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李广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疏通——讨论
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关于“列传”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
二、了解《李将军列传》的内容与结构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呕心沥血之作,历来被誉为史传中的名篇。传主李将军即西汉名将李广,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满含悲愤之情塑造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排挤人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
三、朗读、疏通与理解
四、探讨与总结
1、复述关于李广的故事(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试概括李广的性格特征。
为汉中郎、武骑常侍,“子不遇时”
上郡遭遇战(神勇)
马邑城诱战(无功)
雁门出击战(被俘)
射猎蓝田南山(被呵斥)
右北平之战(匈奴闻风丧胆)
与士卒诸事
从卫青击匈奴
引刀自刭
性格: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从容镇定,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善于应变,胆识过人,负能使气,轻财受士,口讷少言。
一些细节:
在雁门出击战中李广兵败被俘,他装死斜眼看到旁边有一胡儿骑着好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及以脱险—刻画了其机智善骑。
写其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沉簇”生动写出其强劲臂力。
右北平之战中,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用完,李广全军士弓拉满不发,自己见用强弓射敌将,连杀数人,打破了敌人的包围,突出了其沉着和善战。
2、请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手法描写李广的内容,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他人与李广的对比,刻画人物的性格:
①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匈奴射雕者射技高强,伤中贵人,杀其骑将尽,李广亲自射匈奴射雕者,杀其二人,活捉一人。通过对比,刻画李广的射技更高强。
②与部下的对比,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敌多双方力量十分悬殊,部下担心万一有紧急情况,就会不知所措,李广命部下解鞍下走,匈奴错以为李广的军队是汉军诱饵,于是不敢去。通过部下对比,刻画了李广在危急情况下从容镇定,胆略过人。
3、关于李广的悲剧结局,有人说:“李广数奇”(即命中注定),也有人说:“广之死,(卫)青杀之也。”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说明理由。
①“数奇”说。对李广的悲剧,历来有“李广数奇”之说,即认为这是他命中注定的。这个说法的事实根据是:在当时对匈奴的战争中,校尉以下的武官,才能在中人以下而以功封侯者多达数十人,而名将李广,天下无双,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竟然无功受赏,非命而何?更为重要的是,本传中有“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等语,则“数奇”之说出自天子之口;天子既如此说,那就成了定论。
前人读本传,受此说的影响,以为“通篇发‘数奇’意”,意思是本传以“数奇”为主线来写李广悲剧的发展过程。
②反驳——李广的悲剧其实是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妒贤害能的做法造成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