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高祖本纪》教学设计[《史记》选读]» 正文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史记》选读]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史记   阅读:68980

概要:其一,汉文帝时,李广为武骑常侍(皇帝的卫队官职),文帝曾称赞他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主张对境外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不想用兵,见李广武艺高强,故有此叹,不能因有“不遇时”一语就断定李广“数奇”。 其二,雁门出击,“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但李广随即伺机逃归,却被判“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其三,最后一役,出塞作战,好不容易当上了前将军,有了“一当单于”的机会,却不料大将军卫青在侦知单于所在后,竟将他调离前锋,使与右路军合并,而自带他的密友公孙敖去迎敌单于。卫青这种反常的做法出于自己贪功和帮助朋友恢复侯位,是极为卑鄙的,但他有恃无恐,因为在出征前他曾“阴受上诫”,说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因此,尽管李广据理力争,卫青一直用强硬态度对待他,命令他速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且不给向导。从这个经过来看,广军的“惑而失道”实在是由卫青一手造成的。清人尤侗在论及此事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广之勇,结发与匈奴七十余战,使居前一当单于,其功可胜道哉!乃徙广部行回远,而军无导,或(惑)失道;即失道,不至死,广老将,独不能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史记》选读],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其一,汉文帝时,李广为武骑常侍(皇帝的卫队官职),文帝曾称赞他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主张对境外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不想用兵,见李广武艺高强,故有此叹,不能因有“不遇时”一语就断定李广“数奇”。

其二,雁门出击,“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但李广随即伺机逃归,却被判“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其三,最后一役,出塞作战,好不容易当上了前将军,有了“一当单于”的机会,却不料大将军卫青在侦知单于所在后,竟将他调离前锋,使与右路军合并,而自带他的密友公孙敖去迎敌单于。卫青这种反常的做法出于自己贪功和帮助朋友恢复侯位,是极为卑鄙的,但他有恃无恐,因为在出征前他曾“阴受上诫”,说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因此,尽管李广据理力争,卫青一直用强硬态度对待他,命令他速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且不给向导。从这个经过来看,广军的“惑而失道”实在是由卫青一手造成的。清人尤侗在论及此事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广之勇,结发与匈奴七十余战,使居前一当单于,其功可胜道哉!乃徙广部行回远,而军无导,或(惑)失道;即失道,不至死,广老将,独不能少假(宽容)之耶?又使长史责之急,是广之死,青杀之也。”

另:

汉景帝时李广为骁骑都尉,参加平定七国叛乱有功,但中央朝廷以他曾接受过梁王的将军印为由,不予奖励。

定襄一役,以李广为后将军,实际上是不给他杀敌立功的机会;

右北平一役,广军在十倍之敌的包围中坚持战斗,奋勇杀敌,仅落得个“军功自如”;

用今日的眼光来看,“毋令当单于”既出自天子之意,则天子亦难辞其咎。

4、李广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叙述中对人物给予了什么态度?

史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叙事必须以真实可信的史料为依据,绝不容许虚构,这是史传内容客观性之所在;而褒贬则是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的体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史传增添了主观色彩。司马迁写李广,这个特点尤其显得突出:对李广的高强武艺、跟士卒同甘苦的精神以及在战场上惊人的勇气和胆略,他备加赞扬;对统治阶级的刻薄寡恩、任人唯亲和妒贤害能,则予以无情的揭露。附带说说,司马迁在赞美李广的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某些缺点如自负、杀降卒等(详见本传)。爱而知其恶,这是史家应有的眼光。

(上述内容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五、作业(略)

附:

有关内容的说明。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上一页  [1] [2] [3] 


Tag: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史记》选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