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游侠列传》史记讲读» 正文

《游侠列传》史记讲读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史记   阅读:68134

概要: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下,文人士大夫中还出现了众多的讲学家,“气节操守,终明之世不衰”(孟森《明清史讲义》上册118页,中华书局,1981)。所谓“气节操守”,还是以“忠”、“孝”、“节”、“义”观念为核心。有着这样伦理纲常观念的文人士大夫相当普遍,就连颇有异端气质的徐渭、李贽、冯梦龙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于“忠”、“孝”、“节”、“义”的伦理纲常也并无微词——徐渭称赏《琵琶记》是这样立论的:“《琵琶》高人一头处,妙在将妻恋夫,夫恋妻,都写作了子恋父母,妇恋舅姑……此其不淫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者也”;李贽在被捕后审问官员指斥他是“异端”时说自已的观点“于圣教(指儒教)有益无损”;他还写了《三教归儒说》,把释道二教统摄于儒教之中;在《复邓石阳》中还曾表白自已“绝未曾自弃于人伦之外者”,强调“于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冯梦龙的“情教”在当时在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可是,他的主张仍然着眼于“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六经皆以情教也……凡民之所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情史类略叙》)……另外,在明代,小说戏曲曾遭严禁,可是

《游侠列传》史记讲读,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下,文人士大夫中还出现了众多的讲学家,“气节操守,终明之世不衰”(孟森《明清史讲义》上册118页,中华书局,1981)。所谓“气节操守”,还是以“忠”、“孝”、“节”、“义”观念为核心。有着这样伦理纲常观念的文人士大夫相当普遍,就连颇有异端气质的徐渭、李贽、冯梦龙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于“忠”、“孝”、“节”、“义”的伦理纲常也并无微词——徐渭称赏《琵琶记》是这样立论的:“《琵琶》高人一头处,妙在将妻恋夫,夫恋妻,都写作了子恋父母,妇恋舅姑……此其不淫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者也”;李贽在被捕后审问官员指斥他是“异端”时说自已的观点“于圣教(指儒教)有益无损”;他还写了《三教归儒说》,把释道二教统摄于儒教之中;在《复邓石阳》中还曾表白自已“绝未曾自弃于人伦之外者”,强调“于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冯梦龙的“情教”在当时在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可是,他的主张仍然着眼于“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六经皆以情教也……凡民之所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情史类略叙》)……

另外,在明代,小说戏曲曾遭严禁,可是,统治者对演“忠臣节妇、孝子顺孙”的戏曲小说却网开一面,使得百姓的娱乐活动也都渗透着忠孝节义的伦理教化。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过去唐宋传奇中蔑视礼法、自操生杀大权的豪侠便很难进入明代小说的表现领域,倒是那些恪守伦理纲常的“忠臣”、“孝子”、“义士”、“节妇”开始被称为“侠”,尽管他们未必有过人的本领。

 

(2)读曹植、鲍照、庾信、王勃、杨炯、李白、王维、李贺等人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家的笔下,游侠往往是被礼赞的对象,“侠”与“义”似乎又是统一在一起的。其实不然。游侠虽然常常“不轨于正义”,但是他们豪放不羁的个性、天马行空的神采、舍已助人的激情、功成身退的潇洒还是很有魅力的,后世的诗人们(“载道”的古文中就很难见到了)常常以游侠的意象来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游侠也被他们赋予了浪漫与理想化的色彩。

 

文学分析:

史迁遭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受法困,故感游侠之义,其辞多激,故班固讥其奸雄,此太史之过也,然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其文曲至百代之绝矣。(凌氏《史记评林》引董份批语)

 

篇中先以儒侠相提而论,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典尽其妙。后乃出二传,反若借以为印证,为注解,而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吴见思《史记论文·游侠列传》)

 

先言游侠之义足多,又言缓急时有,以见世少不得此辈人,此进一步法。

————姚苧田《史记菁华录·游侠列传》

 

“儒”、“侠”二字一篇眼目。太史公援儒称侠,谓侠客之义有合于士君子之行也。后文则以卿相之侠形出布衣之侠,而又称游侠之士与豪暴之徒不同,以终一篇之旨,意思最为深厚,评量极为平允,往复跌宕,淋漓尽致,太史公最有斟酌用意文字,不得以“退处士而进奸雄”议之也。(牛运震《史记评注·游侠列传》)

 

《游侠列传·序》分三等人:术取卿相,功名俱著,一也;季次、原宪,独行君子,二也;游侠,三也。于游侠中又分三等人:布衣闾巷之侠,一也;有土卿相之富,二也;暴富恣欲之徒,三也。反侧错综,语南意北,骤难觅其针线之迹。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三)

 

篇虽简短,纯是一团精神结聚,自是史公极用意文字。(李景星《史记评议·游侠》列传)

 

集评:

游侠,曰窃国灵也。

————扬雄《法言》卷八

 

如郭解之代人报仇,灌夫之横怒求地,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

————颜子推《颜氏家训》卷下

 

班固以司马迁序游侠、述貨殖,是非悖谬,信如此便不合登载而,仍用迁条例,因其旧文,无所更易,是不知迁之所为……迁之所以取于游侠者,止谓其布衣匹夫,趋人之急,以此立名。

————叶适《习学纪言》卷二三

 

朱家周人之急,家无余材,而终身不自以为德,太史公慕焉。郭解折节振人,人为解杀人,解不知,而公孙弘族解,太史尤为之痛惜。愚谓朱家诚贤矣,为人忘已,墨氏之弊,而解之见杀,则亦其平昔嗜杀所致。孔氏有言,古之学者为已,孟子亦谓穷则独善其身,士亦何必务名誉,出于寻常之外也哉!

————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六

 

《史记·游侠传》曰:“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观是数语,太史公浅陋,大率如此。然汉儒自董、贾之外,多是此等见识。《史记》奇崛处多出《战国策》,浅俚处多是褚少孙所补,后人辄以咎子长,亦失考之过。

————郑瑗《井观琐言》卷一

 

《史记·游侠传》序论,此正是太史公愤激著书处。观其言,以术取卿相士大夫,辅翼其主,功名俱著者为无可言,而独有取于布衣之侠。又以虞舜井癝,伊尹鼎俎,傅说板筑,吕尚卖食,夷吾、百里桎诰饭牛,以至孔子畏匡之事,以见缓急人之所时有。世有如此者,不有侠士济而出之,使拘学抱咫尺之义者,虽累数百,何益于事?又引鄙语“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盖言世之所谓有德者,未必真有德也。故窃钩者诛,而窃国者天下之大非也,则宜为诛首矣而为诸侯。夫为诸侯,则天下之为仁义者争趋之,仁义所往遂为之仁义,不复计其昔之大非矣,此不曰“侯之门仁义存”耶?故曰“已享其利者为有德”。然则世之所是者果真是耶?世之所非者果真非耶?此真是《庄子》之俶诡博达,谬悠其说,以舒其轻愤不平之气。而世之不知者,遂以此为太史公之庄语耶,岂所谓痴人前说梦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游侠列传》史记讲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