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731

概要:3.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的一项: ① A.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B.始舍于其址 C.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沛公军霸上 ② A.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B.又以刃刺酒翁、坏酒器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翻译: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 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5.文中一二段是描写道山亭的所在之地的,主要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中的描写精雕细刻,很有特色,从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6.文中三四段由写景转入写程公,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人们评论曾巩的散文纡徐和缓,儒雅醇厚,结合本文谈谈这一艺术特色。 《百丈山记》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循磴而东”的“东”不同的一项是 A.度而北 B.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3.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的一项:

① A.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B.始舍于其址

C.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沛公军霸上

② A.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B.又以刃刺酒翁、坏酒器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翻译: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 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5.文中一二段是描写道山亭的所在之地的,主要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中的描写精雕细刻,很有特色,从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6.文中三四段由写景转入写程公,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人们评论曾巩的散文纡徐和缓,儒雅醇厚,结合本文谈谈这一艺术特色。                               

《百丈山记》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循磴而东”的“东”不同的一项是

A.度而北                             B.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D.顺流而东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与“水旱祷焉”的“焉”相同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                               B.盘盘焉,囷囷焉

C.君何患焉                               D.姜氏欲之,焉辟害。

3.下列“胜”字的意思与“山之胜盖自此始”相同的是

A.刑人如恐不胜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C.胜者为王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4.下列句子加点字与“日光烛之”用法相同的事

A.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B.日群行丐取于市

C.日薄西山                               D.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翻译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6.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作者在游记中介绍了百丈山哪些景色,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小石城山记》1.D  2.A  3.D  4.B  5.D(应为“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6.(1)其中一条路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的地方,地层断裂,河水分流,有堆积的山石横截在路面。(2)又奇怪造物者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置在这偏远的地方。  7. “其气之灵”表现在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分布疏密有致。作者借奇石自比,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

《黄州快哉亭记》1.A  2.C  3.B  4.C  5.B(命名的原因在于既有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带来的快哉,又能借此表明自己的忧乐观)  6.(1)白天就能看到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就能听见鱼龙在亭子下悲鸣。(2)假使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走到哪里会不感到快乐呢?  7.文章前两段写快哉亭周围景观及亭子得名的原因,引用宋玉赋“快哉”以点明文章的主题,这样由事入理,衔接自然,同时又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道山亭记》1。A 生下来2。介词: ① ③ ④ ⑤ ⑦ 连词: ② ⑥ 3。 ① A 名词作状语,像钩子一样弯曲  BCD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 C 形容词作动词,ABD 使动用法。4.闽地因为道险路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地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危险,而且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5.主要突出了闽山闽水险且远。写山路之险:“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运用比喻表现山路不同的情态,前者突出路的狭长、盘曲,后者突出垂崖上的小径细小、危险。写山石:“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写出溪石之多,几乎塞满水面,比喻成“林立”、“士骑满野”,贴切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新颖、别致,让人产生奇妙的联想和想像。写水从石缝间流出的形态:“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运用比喻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6。主要写了程公的治闽的政绩。文章开头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要目的,写程公不怕闽地险且远,而能安于其居,逍遥世外,做出政绩,这才是全文的主意。文章开头由远处谈起,不疾不徐,似乎没有切入正题,第二、三段才不慌不忙接起文脉,写程公利用闽山耸立的优势,特辟一亭,而程公能因其地善,寓耳目之乐,将思致寄寓于尘埃之外,志向远大!第四段才直接称颂程公的政绩。全文由景及人,既不寓情于景,又不发掘景物的深意,而是平平直直,自自然然,远远道来,娓娓而谈。文风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体现于此。

《百丈山记》1.B 2.A 3.B 4.C 5(1)涧中水流清澈,涧水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淙(cóng)下:涧水发出淙淙的声音流下(2)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6.作者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作者写作游记的目的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介绍百丈山的值得游览的优美景色,引导人们去赏玩。


上一页  [1] [2] [3]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