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红楼梦“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 正文

“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

[02-27 11:31:1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红楼梦   阅读:68422

概要:《红楼梦》的正面,重点写的是荣宁二府及其有关的女性群体——钗。显然小说及脂批中,关于“十二”及“十二钗”的种种“假话”,只不过是在“明修栈道”而已;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暗渡陈仓”(第一回脂批语),此“陈仓”便是唐诗中的“十二金钗”及南朝梁武帝的“金钗十二”原句及隐喻。自唐至清,千多年来,“金钗十二”既可直指“多枚金制头饰”,又多喻指嫔妃、妻妾、歌舞姬(复数)这类特殊的女性群体;而不是任何女性群体。这一点无论曹寅、曹俯、曹芹溪,在那个时代,必定是十分清楚的。也是文人墨客常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典故, 再看《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妃一级的只有元春一人;贾政只有王夫人、赵姨娘一妻一妾,贾赦只写一妻,贾琏妻妾最多,也不过王熙凤一妻,平儿、秋桐、尤二姐三妾,就连荒淫无耻的贾珍,小说中也只写一妻尤氏。小说中的主要角色黛玉、宝钗、湘云、晴雯、袭人及迎、探、惜三春等,当时还只是一群豆蔻年华的少女;将这群MM,用“十二金钗”喻指为嫔妃?妻妾?舞妓?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写作规律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事。至于“歌舞之妓颇多”的隐喻,算上芳官、蕊官一干人,确是贾蔷从姑苏采买来的“十二个女孩子”作女伶

“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标签:红楼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红楼梦》的正面,重点写的是荣宁二府及其有关的女性群体——钗。显然小说及脂批中,关于“十二”及“十二钗”的种种“假话”,只不过是在“明修栈道”而已;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暗渡陈仓”(第一回脂批语),此“陈仓”便是唐诗中的“十二金钗”及南朝梁武帝的“金钗十二”原句及隐喻。自唐至清,千多年来,“金钗十二”既可直指“多枚金制头饰”,又多喻指嫔妃、妻妾、歌舞姬(复数)这类特殊的女性群体;而不是任何女性群体。这一点无论曹寅、曹俯、曹芹溪,在那个时代,必定是十分清楚的。也是文人墨客常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典故,  再看《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妃一级的只有元春一人;贾政只有夫人、赵姨娘一妻一妾,贾赦只写一妻,贾琏妻妾最多,也不过王熙凤一妻,平儿、秋桐、尤二姐三妾,就连荒淫无耻的贾珍,小说中也只写一妻尤氏。小说中的主要角色黛玉、宝钗、湘云、晴雯、袭人及迎、探、惜三春等,当时还只是一群豆蔻年华的少女;将这群MM,用“十二金钗”喻指为嫔妃?妻妾?舞妓?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写作规律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事。至于“歌舞之妓颇多”的隐喻,算上芳官、蕊官一干人,确是贾蔷从姑苏采买来的“十二个女孩子”作女伶(也可称十二钗);难道会因此取《金陵十二钗》的书名?何况这“十二钗”还是从苏州买来的,又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角色。

既然如此,“曹雪芹”将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的长篇小说取名《金陵十二钗》,本来金陵的裙钗甚多,为什么作者独钟“十二”这个数字?作者既非有意错用、乱用“十二金钗”古典;也不是要为此典赋与一个新的寓意。从上文的分析看来,而是千方百计地将其笔下的“金陵群钗”,注册为“金钗十二”。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初衷或企图,完全暴露了出来。这就是,小说正面故事,借贾(假)府的衰变,群钗的不幸及悲惨遭遇,用贾府的兴衰演说国朝的兴衰之道。至少“正册金陵群钗”含有“十二金钗”的“嫔妃众多”的喻指;“副册十二钗”当指“妻妾成群”(簿籍中举香菱为例);“又副册十二钗”当指地位更低的女子,簿籍中仅以晴雯、袭人为例;“歌舞之妓”的芳官等应排在更后。康熙时的洪升“尽删玉环秽事”创作出《长生殿》(朱彝尊曾作序),其《弹词》一出,借老艺人李龟年之口:

“一从鼙鼓起渔阳,宫禁俄看蔓草荒。

留得白头遗老在,谱将残恨说兴亡。”

可见此传奇是借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演唱盛唐衰亡的惨痛教训。与洪升同时代的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同样采用南明宫廷高官真实的历史人物、事实,痛说大明之亡。《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初衷,既非“反唐”也非“复明”。同样都是对王朝“大厦将倾”、“大厦既倾”的深刻反思!但在清初“别有用心的人”看来,极易被联想到“反清、复明”的邪念上来,而节外生枝。本来是一部有很好的主题思想的名著,其结果“南洪北孔”都受到不应有的贬责。至于洪升晚年及《长生殿》的复出,另作别论(见《红楼梦的政治主题》)。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这种误解和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成心“找茬儿”,就像雍正时的“维民所止”可以将“维止”二字说成“斩首雍正”;任何一部小说,都能够牵强上别有用心者所需要的所谓“证据”。社会文化的发扬、进步,不能因噎废食。康熙皇帝欲建造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必不可少的要传承、发扬光大优秀的中华文化。康熙二十六年,发布“禁淫词小说并僧道邪教”。帝云:

淫词小说,人所乐观,实能败坏风俗,蛊惑人心。朕见乐观小说者,多不成材。是不唯无益而且有害。至于僧道邪教,素悖礼法,其惑世诬民尤甚,俱应严行禁止。

这仅仅是一段纲领性的谈话,主旨是正本清源、剔除糟粕,没有任何诋毁中华文化和敌视汉族文人的意思。至于如何界定“淫词”、“邪教”,涉及国朝的文化、宗教大政方针,应是上层文化大臣的事儿,一般文人难以定夺。 综上所述,对以下几点的追踪,关系到《红楼梦》的创作,很值得注意的:

洪升《长生殿》及孔尚任《桃花扇》,历史的看,主题思想基本上是对的。但是直接采用历史上的亡君臣真名、遗事,而且是以当时主宰政治主流的男人群体;作为演绎对象,反思、演说前朝兴衰之道。极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因此而毁灭作者好的愿望。

演说国家兴衰,是文学作品一大的政治主题,用刘姥姥家的故事,难以全面引伸、写好这一主题 。中华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末世王朝,才是最好的反面教(素)材。从周幽王、唐玄宗、李后主,到宋徽宗、崇祯皇帝,他们的衰败过程,综合起来,才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典型性;而《长生殿》、《桃花扇》仅取其一,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淫词小说、僧道邪教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大致界线。《诗经》几百篇,歌男女之情的《关雎》列首;即便是封建礼教,对作品中的男女之情也并非全面否定、封杀。

宗教文化也是同样。不可否认,南明时期,有以宗教的名义集结反清势力,如同小说中马道婆与赵姨娘勾结为贾环夺位之类的“道家”。作品中的神、鬼、妖、怪描写是否涉嫌宣扬“邪教”、“糟粕”?

表面看,上述几点似乎与《金陵十二钗》风马牛,然而,在其深层,却有某种特殊、紧密的因果关系:

1,《金陵十二钗》仍然坚持写反思国朝兴衰的政治主题。但不是沿用某一具体朝代,及真实的男人政治群体的典型故事素材,来演绎这一主题;而是将历史上诸多末世王朝,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打破时间、人物、空间界限,混写、隐写在与那些与“男人政治群体”息息相关的嫔妃、姬妾女人群体(金钗十二)之中,且避免使用真名实姓;既完成了主题,又扩大了写作范围、更接近当时的现实生活及欣赏性。社会不同阶层的读者,各得其所。任你“索隐”而不易授人以柄,比起《长生殿》、《桃花扇》为完成这一主题所采用的手法,技高一筹!此为《金陵十二钗》为什么非要“注册”为“十二金钗”的主要原因之一。

2,《金陵十二钗》既然以“金钗十二”作为小说的主题角色群,则必须有与主要角色相应的活动空间和生活水平。于是,便营造了“宁国公(宫)”、“荣国公(宫)”,并按“帝宫九重”的皇家制度建造。贾(假)府内的起居、陈设等,包括大观园,无一不是最高规格的;甚至秦可卿死后用的樯木棺,也是皇家用料。此便是暗用皇家环境、起居烘托“金陵十二钗”的“金钗十二”的嫔妃身份。与常理相悖的是,小说中那些“隐敝的嫔妃”,竟是一群豆蔻年华的少女!与嫔妃角色在年龄、世故、阅历、乃至文化水平几乎不在同一数量级上;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处理的问题。尽管一般读者看来似乎天衣无缝,还是被考据家发现黛玉的年龄忽高忽低;群钗的诗词水平,几乎在几天之内,便达到或超过历史上的著名才女:谢道韫、叶小鸾及唐玄宗的梅妃、南唐后主李煜的大小周后、蜀后主的花蕊夫人等末世后妃的水平。《金陵十二钗》的写作初衷,迫使作者必须兼顾“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例如:贾元春“死时四十三岁”及“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判词,便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破绽(脂批留的更多),使读者透过破绽窥见历史。(见《贾元春之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红楼梦红楼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红楼梦
》《“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