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红楼梦“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 正文

“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

[02-27 11:31:1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红楼梦   阅读:68422

概要:主管文化领域的重要官员;甚至“奉旨”写作; 对中华历史、文化乃至文人有着至深的了解; 对历史上的王朝衰亡,有切身感受而反思;乃至某种政治需要; 本身具备文艺创作的极深功底; 具有相对完整、超前的文化、道德理念。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三位颇有争议的作者:洪升、曹寅、曹芹溪。洪升的一曲 《长生殿》标志他的创作已接近颠峰,成为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时称“南洪北孔”,足见洪先生的文化功底;他在《长生殿》里,借李杨爱情故事,演说亡国之恨的主题,对末世王朝(至少是唐)有所反思,当在《金陵十二钗》之前。“演长生殿之祸”使他从此走上下坡路,甚至有出家为僧的念头。洪升是汉人,又是明末重臣后裔,在清初写亡国之恨的主题作品,即便不是反清,至少有“借唐怀明”的情绪,这是当时大部分满人所不容的。洪升被革籍回杭州之后,可能对“长生殿之祸”有所反思,但其主流情绪是消沉的。此时,再写一部“风月宝鉴之书”,及《石头记》戏曲,无论在时间、能力上,都是可能的,但不太可能具有重大的政治主题。从东鲁孔先生题名“风月宝鉴”的含义来看,应是“风月场上的警鉴”之义,可见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

“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标签:红楼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主管文化领域的重要官员;甚至“奉旨”写作;

对中华历史、文化乃至文人有着至深的了解;

对历史上的王朝衰亡,有切身感受而反思;乃至某种政治需要;

本身具备文艺创作的极深功底;

具有相对完整、超前的文化、道德理念。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三位颇有争议的作者:洪升、曹寅、曹芹溪。

洪升的一曲 《长生殿》标志他的创作已接近颠峰,成为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时称“南洪北孔”,足见先生的文化功底;他在《长生殿》里,借李杨爱情故事,演说亡国之恨的主题,对末世王朝(至少是唐)有所反思,当在《金陵十二钗》之前。“演长生殿之祸”使他从此走上下坡路,甚至有出家为僧的念头。洪升是汉人,又是明末重臣后裔,在清初写亡国之恨的主题作品,即便不是反清,至少有“借唐怀明”的情绪,这是当时大部分满人所不容的。洪升被革籍回杭州之后,可能对“长生殿之祸”有所反思,但其主流情绪是消沉的。此时,再写一部“风月宝鉴之书”,及《石头记》戏曲,无论在时间、能力上,都是可能的,但不太可能具有重大的政治主题。从东鲁孔先生题名“风月宝鉴”的含义来看,应是“风月场上的警鉴”之义,可见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言情”;《脂批》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可知它是在《金陵十二钗》之前。洪升及《长生殿》的再度风光,洪升已是接近六十岁的老人,假如他有心写《金陵十二钗》,然而,就在六十岁这年,意外落水身亡,一切都结束了。叹叹!

再看曹寅,号雪樵。具有显官、著名文人双重身份。在康熙时代,他的诗词、传奇作品,备受文人推崇,主持刊刻的《全唐诗》著名至今。他的创作根基无需置疑;倒是他的另一面——显官身份,又是至关重要的。曹寅是旗籍汉人,祖上随清入关,应属亡明功臣,年幼时做康熙陪读,后为皇上侍卫,死于江宁织造任上,享年五十六。曹寅名为江宁织造及巡盐御使,实际上是康熙派驻江南的文化钦差大臣。用现代话讲,应是做明末文人的统战工作。处在此地位上的曹寅,有理由对诸如洪升、孔尚任等典型文人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做些职所必为的工作;当然是在康熙的大政方针之内,至少须“请示”皇上。只有像曹寅这种双重身份,方有可能对皇上的圣意作必要的注释。凭曹寅的身份,如果写末世王朝衰败主题的作品,决不会有“反清”的意图;只能是“谏清”,就连蔡元培先生所云“揭清之失”都不可能。而洪升则不然,难说洪升没有丝毫的“亡明之恨”?即便没有,在清初的政治气氛中,也难以不被误解;这是曹寅也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金陵十二钗》采用的写作方法,打破、打乱亡君、妃的时间、空间序列,将这一政治主题隐写在贾府的一群红粉中。这一方法虽是“折衷方案”,但又妙不可言。就拿贾元妃来说,说她是唐玄宗梅妃的“化身”,但逐条索隐,又决非梅妃;然而这位在四十三岁时“虎兕相逢大梦归”的贾元春,确实又与梅妃丝毫不差。(见《贾元春之谜》)尽管作者有意留下诸如贾元春、甄士隐一类的历史破绽,但不影响小说正面所演绎的:荣、宁两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故事。一部《金陵十二钗》,正如第一回:“……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脂批:事则实事,然也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润,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歭,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正是这些高度技巧的“秘法”灵活运用,作者十年功夫,“一击两鸣”,用一支笔同时写出了正、背两部于一体,精巧、华丽的“双面绣”式的《金陵十二钗》!曹寅鼎力于中华文化的振兴,是清朝建国初期,康熙的政治需要。由此看来一部《金陵十二钗》的诞生,极有可能与康熙有直接关系。(待考)(见《红楼梦的政治主题》)

至于曹芹溪,说他是一位“超天才文学家”还不够,小说作者还应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文艺理论家。凭他的经历,远远不足以写成《金陵十二钗》。不赘述。再说《脂批》中,凡提及《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时,均用“雪芹”二字,此外则用“芹溪”或“芹”字;都有着严格区分的。今人将“芹”完全等同“雪芹”,是最大的失误。(见另文)

这样一来,写《金陵十二钗》的“曹雪芹”非曹寅莫属。(《红楼梦》问世前,部分原稿失散,曹家后人做过少量修改、补充,若将此人也作为“作者”,勉强。另文已谈。) 再者,《红楼梦》的前名《金陵十二钗》,既然是由“十二金钗”的典故而来。孔尚任、朱彝尊,包括曹寅自己都用过此典。曹寅的《续琵琶》传奇,第三十一出《台宴》中有词云:正是:门迎珠履三千客,户列金钗十二行。特别是与曹家过从甚密的朱彝尊的“北里十二钗”,实指青楼的十二位名妓。既如此,曹寅乃至他的后人们,决不可能再用“十二钗”的名目,来写自家传记,《红楼梦》何以“自传说”?


上一页  [1] [2] [3] [4] 


Tag:红楼梦红楼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红楼梦
》《“金钗十二”与《金陵十二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