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外戏剧作品老舍与《茶馆》教案教学设计2» 正文

老舍与《茶馆》教案教学设计2

[02-27 11:51:0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外戏剧作品   阅读:68627

概要:《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一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贯串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二、《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一个人。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我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

老舍与《茶馆》教案教学设计2,标签:中外戏剧作品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一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贯串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二、《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一个人。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我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对这个结尾的艺术效果有个体会:“关于这个结尾和这个戏的高潮还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它是高潮。这个感觉是在舞台实践中得到的……这戏本来可以不维持下去了,但观众非听这三个老头说什么不可,而且非常安静地等待着。我猜观众的心理,是要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总结自己的一生,这个戏到底怎么结束。我认为也就是老舍敢于这么写这个高潮,就是加上沈处长的戏,高潮也是在这儿。”

 

《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茶馆》上世纪80年代出国演出,搬上西欧舞台,大获成功。

 

有外国观众反映说:“《茶馆》使我们懂得了中国为什么爆发革命,而这场革命又为什么在1949年获得了那样伟大的成功。”想一想,外国观众看了这出并非正面表现中国革命的《茶馆》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外国观众的这种反应,说明了《茶馆》的艺术构思获得了成功。老舍说起《茶馆》的创作构思时曾强调了他的“以小见大”的潜在题旨:“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扮演王利发的演员于是之在人物塑造时,也着眼于这个小人物命运的啼笑皆非,无奈与荒诞:“这个人一直没想过死,他总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等到发现自己非死不可了,也觉着自己的死是可笑的。”有思辨能力的外国观众看明白了《茶馆》的最有爆炸力的含义:如果像王利发这样一个一心想当社会的顺民的人都不能存活在这个社会,说明这个社会也没有再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二、曹禺评价《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你怎样理解这一评价?

 

曹禺熟知古今中外的剧作,所以他的这一评价有权威性。曹禺为什么要特别说起《茶馆》第一幕呢?因为“写戏的人都知道,最难的是第一幕。”而《茶馆》第一幕又是那样的不同凡响。老舍首先放弃了扭结核心戏剧事件的编剧老规矩,不追求编织完整的情节故事,而是以刻画人物,广泛反映社会风貌为目标,“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编剧方法,是属于散文化的编剧法,这在老舍是个创举。那么《茶馆》第一幕要表现什么样的社会情状呢?老舍在《谈〈茶馆〉》一文中说:“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滚滚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见此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打倒。戏中的第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了,随便抓人问罪。”老舍说的这些内容在戏里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吃洋教的马五爷、庞太监都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物,但老舍对他们的形象刻画又是那样的入木三分。这就充分展现了老舍的语言艺术的能量。曹禺说《茶馆》第一幕戏按它的丰富内容而言,“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但第一幕除去舞台指示和标点符号,老舍总共才用了三千一百零三个字,而且光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之多。这样的舞台艺术景观的确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中外戏剧作品中外戏剧作品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外戏剧作品
》《老舍与《茶馆》教案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